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批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3
/ 2
摘要:萧公权先生所著《中国政治思想史》自出版后一直为学术界奉为圭臬。然笔者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对其持有的某些论点却持有异议。为究其原委,现将此类观点摘录如下并加以评析,以期学术界方家不吝赐教以释笔者心头之惑。

关键词:三民主义 学派分布 吕氏春秋 太平天国 明朝专制

一.问题的提出

萧公权先生所著《中国政治思想史》成书于1940年[1],自出版六十余年来中外学者莫不将其奉为经典。该书所取政治文献的研究资料上自晚周,下迄辛亥革命,全文所论及古今学者六十余人,文献资料相当丰富。作者以政治学观点就所选资料分类征引,以夹叙夹议方式叙之,来龙去脉交代相当清楚,治学考证颇为严谨对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作极有系统的叙述和分析。整体而言,该书基于历史演进框架的基础上,自创造而因袭,由因袭而转变,再由转变而成熟,即从各个时期去描述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其中新论频出,足见作者观察力之敏锐,思维之缜密,视野之宽阔,考证之严谨,令笔者等后学尊为权威而弗敢仰视也!然笔者拜读全书后,意犹未尽,心中尚有所惑,为究其原委,现将此类观点摘录如下并加以评析,恳请学术界方家不吝赐教以释心头之惑。

二.有关观点的述评

(一)“三民主义”为成熟期标志之质疑

萧公权先生为力求对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分期的划分之准确,特采用两种标准对之分期,一是按思想演变大势划分,将中国政治思想史划分为如下四个时期:

1.开创时期:自孔子降生(公元前551年)至秦统一(公元前221年)约三百年,包括春秋时期和战国时代。学者称之为先秦时代;

2.因袭时期:自秦汉至宋元(公元前221年—1367年)约1600年;

3.转变时期:自民初至清末(1368—1898年);

4.成熟时期:自三民主义成立至民国十三年。二是按思想背景将中国政治思想史划分为三个时期:

(1)封建天下之思想:包括春秋和战国时代,与上述开创时期相当;

(2)专制天下之思想:包括秦汉至明清二千年,与因袭时期及转变时期大致相当;

(3)近代国家之思想:包括维新时代及辛亥革命以至作者定书稿期间(1932年),与转变时期之后部分及成熟期相当。

上述之划分,吾等未见有何不妥,但对三民主义成为成熟期之标志却尚存疑虑。盖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起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活动进入新阶段。但其亦有致命的缺点[2],共计三点:

一是政治上没有结成广泛的统一的革命战线,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导致革命之失败;

二是经济上未形成稳固的资本主义发展之经济基础,使得政治上层建筑尚为封建地主阶级把持,最终导致资产阶级失去革命之领导权;

三是文化上未唤醒民众,全国还是落后之小农意识占据统治地位,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况且三民主义与五四运动在历史地位上相比亦有差距。五四政治文化乃多元的文化,各种学派学说纷纭复杂,其中既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又有西方近现代的各种流派(保守主义,现实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激进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及达尔文主义等),既包含着五四政治文化运动前所体现出来的反封建专制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亦包含着五四政治文化运动后所体现出来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从而由追求抽象的反对封建迷信的科学向追求改造社会的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转化,则构成五四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对中国政治思想之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笔者个人认为应以五四运动代替三民主义则较为合适。但近来又有专家学者认为五四政治文化是三民主义的延续,不知此观点正确与否?

(二)先秦四家学派地理决定论之解读

萧老遵梁启超之标准将先秦四家划分为南北两派,北派含儒家,法家和墨家,因其位于北方,故有抵御严寒骁勇善战之斗志,将其归于积极思想类属。而南派独有道家一脉,因其南方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故易滋生懒散之思想,导致无为之思想产生。此种观点盖因袭孟德斯鸠气候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正确与否,众说不一,各有其评判标准。吾窃以为气候环境为影响性格因素之一,远非决定之因素。影响人的性格有物质因素,历史因素,风俗习惯因素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况人多迁徙之举,而以一地理环境因素独决定之,笔者认为委实不妥。但萧老在文中将学派所属地理分布的详细考证以表格的形式阐明,为后人研究此类课题提供了方便和思考的角度。

(三)《吕氏春秋》反秦论之析微

《吕氏春秋》政治思想针对商韩而发,全篇主张重己贵民道体儒用,以先秦为我人生观之基础,采取反法家而同情儒家之观点,势必接受孟荀顺民心,诛暴君之主张。其最大贡献就在于建议以种种方式限制君主权力,所言顺民,纳谏,节欲和无为诸端有为重要。吕氏反对秦之治理之术,深受道家的影响,其所含消极成分重己贵民为全书的宗旨,笔者深为认同书中所述之观点。但对萧老引申而言书中有反秦之心,实不敢苟同。理由有二:吕氏为相多年,辅佐秦始皇多年,未见其有结党营私之举,何来反心之异动;二则其大权在握,如有反心则颠覆秦之政权恰如反掌之间,何必费神著述以授人权柄;况其乃一代枭雄会不明此理乎?此说实为谬论欤,非可信之。

(四)太平天国思想之新考

萧老主张太平天国之贡献多半在于消极之破坏,其政治思想上积极之贡献甚微。太平天国运动乃一场掺杂中西观念之反清运动,其多数首领学识浅薄,故对于外来之基督教义与固有之中国文化均无深刻了解,于西学西洋而未得其富强立国之真谛,攻旧习反恋于君主专制政治之恶习。故真正的目的在于捍卫中国之传统文化。一是从意识形态看,太平天国穿着宗教外衣,表现了农民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地主阶级进行空前的思想反抗和暴力的冲击。但其却无法挣脱封建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局限,缺乏近代资产阶级基于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经济基础所产生的民主主义等重要内容。洪秀全的思想集中突出地表现了农民阶级意识形态这种革命反抗与封建落后的两重性。其思想的核心和主流,是中国封建社会农民阶级思想在近代特定的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他从西方学来了一种新的形式,把这种反剥削的理想提高到一个空前的水平,构成一个相当的完备的理论体系,以之来作为发动组织农民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阶级斗争的根本思想武器[3]

上述观点有其睿智之处,但笔者不敢苟同其所述两个论点;一是萧老轻视太平天国首领的素质,产生鄙视劳动者抬高知识分子的倾向;二是认为太平天国无意于实行资产阶级新政而真实目的在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和机制。《天朝天亩制度》为公认太平天国革命思想之总纲,其特征就是上述革命反抗与封建落后这种双重性的最典型的表现。《资政新编》之价值在于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压迫,抛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其主题是大规模地倡导和发展资本主义,实际是要求用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剥削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由此可知,说太平天国不想发展资本主义亦是不正确的。

(五)明为转变期范畴划分之探讨

萧老以宏观的视角去考察历史发展的规律,将明朝列为转变期之发韧实属睿智之举。其认为一个朝代的腐朽是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在其鼎盛的时候就可能潜伏跨台的原因。钱穆[4]亦认为明朝为近代中国发展之开始。美国学者黄仁宇[5]先生则以大历史观的角度去考察历史发展的进程,其著作《万历十五年》对明朝的描述与萧老有异曲同工之妙,与萧老持同样的观点。吾认为事实亦是如此。如唐朝的安史之乱,清朝乾隆的白莲教起义,清朝的太平天国,汉朝的黄巾军起义等莫不如此。萧老和黄先生同时还认为大凡任何一个朝代的矛盾激发以外在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会是在矛盾激化相当激烈的时候发生,而是在矛盾有所缓和的时候爆发。因为一个政权在维持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有其强大的惯性动力将崩溃的政治制度向前推进到一个余力所及的程度。当前我国的转型期充满着不确定因素,因之,这对我国当前的社会状况的分析和治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结论

要而言之,吾等可得出如下结论:

1.在学术水平上:萧公权先生在学术水平上达到冯友兰先生提出的“学识才”的标准[6],学即史料精熟,识即选材得当,才即文笔水平相当的高,全文可谓处处凸显这些标准;

2.在观察方法上:萧公权先生运用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实证之治学方法对吾国政治思想作全面的考量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有其科学的合理性和借鉴性;

3.在阶级立场上:萧公权先生所著《中国政治思想史》采用的是资产阶级的立场来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提供合法性基础,为资产阶级的反人民的民主提供辩护;

4.在历史观点上:萧公权先生在考查历史事件时采取大历史观的角度,但圉于其所处时代背景和作者治学价值的取向,未能重视三民主义后中国的政治思想发展态势,而无视中国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重视价值判断,忽视事实存在,犯了资产阶级永恒论的错误。

参考文献:

[1].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版1998年版;

[2].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三册),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3].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5].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第1版;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