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患者家庭的情感表达方式及心理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06
/ 3

作者:方建忠 张莉娟 梅其一 梁彦蕊 李鸣
【关键词】 家庭;情感表达;心理机制;费氏情感表达量表;神经症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症患者家庭的情感表达方式及其心理机制。 方法 对88例神经症患者和家属采用费氏情感表达量表将其分为高情感表达组34例和低情感表达组54例,并于入组时和随访9mo末进行评定,同时采用大体评定量表评定患者的总体病情,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定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 结果 两组家庭的情感表达方式入组前后无显著变化;父母和女性家属在情感过分参入、赞扬、热情和敌对方面显著高于配偶与男性家属,而配偶的批评显著多于父母;患者9mo末对治疗的主动性好于入组时,疾病急性期和缓解期的监护方式、日常生活、对外关系入组前后均以主动性为主。 结论 本研究支持情感表达的归因模型,不支持相互作用模型。

  【关键词】 家庭;情感表达;心理机制;费氏情感表达量表;神经症

  A study of family members' expressed emotion an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patients with neurosi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family members' expressed emotion an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patients with neurosis.Methods 88 inpatients with neurosis and their relatives were pided into high(n=34) and lowexpressed emotion(n=54) group according to Philips' 10subscal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Camberwell Family Interview (CFICV) and assessments conducted at enrolment and the end of 9 month followup. Global patient's condition was assessed with the Global Assessment Scale(GAS) and deficience of social function with the 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expressed emotion of both 2 groups at enrolment;emotional overpermeating, praise,enthusiasm and hostility were all higher in parents and female relatives than in spouse and male relatives, while spouse's criterism was more than the parents'. Comparing with enrolment, patients' initiativity was better at the end of 9 month.Conclusion This study supports attribution theory of expressed emotion and doesn't support mutual action.

  【Keywords】 Family; expressed emotion;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CFICV; neurosis;

  神经症有着复杂的病因学和发病机理,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1]。家庭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精神应激的重要来源,也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不良的家庭环境能明显增加神经症的发生率。鉴于国内外研究现状,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症患者家庭的情感表达方式及其心理机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4年10月~2005年5月苏州广济医院心身科、早期干预科住院的91例神经症患者和家属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神经症诊断标准;(2)病情处于缓解期,有同住家属,并知情同意参加;(3)情感表达测评对象与患者住院前共同生活≥3mo,且患者认为他/她的态度对自己最重要。(4)排除严重脑、心、肝、肾等躯体疾病及酒精或药物依赖者。完成入组91例,3例因故失访脱落,实际完成88例。其中焦虑症26例,强迫症16例,社交恐惧症12例,躯体化障碍18例,疑病症16例。

  1.2 方法

  1.2.1 评定工具

  采用费氏修订的标准化家庭会谈表中文版(CFICV)作为评定患者家属情感表达方式和特性的工具。共有十个维度:批评、敌对、情感过分参入、赞扬、热情、冷漠、患者对治疗的态度、家属的监护水平、家属的疾病知识水平和社会歧视对患者及家属的影响。批评和赞扬按频率记数,其余各维度为综合评定,分为3~6个等级。有≥6次批评话题、表露敌对或有中度(3分)以上的情感过分参入的被试者划分为高情感表达者,反之则为低情感表达者。家庭中有一个成员是高情感表达者,便确定这个家庭为高情感表达家庭[2]。由2名经培训后一致性(Kappa=0.871)良好的评定者单独与患者家属访谈、评分。根据CFICV评分将患者家庭分为高情感表达组34例和低情感表达组54例。对两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9mo随访测定CFICV。同时于入组时和9mo末采用大体评定量表(GAS)评定患者的总体病情、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神经症缓解标准以GAS≥71分,并结合临床判断确定。

  1.2.2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处理。并进行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等,界定值为α=0.05。

  2 结果

  2.1 患者和家属的一般资料,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略)

  注:**P<0.01

  表1显示,9mo末SDSS评分两组患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其它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2显示,入组时两组家属性别、与患者的关系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婚姻、年龄、城乡、文化程度、年收入、与患者接触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表2 两组家属一般资料(略)

  注:**P<0.01;*P<0.05;Δ包括高情感组子女5人,姐妹2人;低情感子女6人,姐妹2人

  2.2 CFICV情感表达方式评分结果

  2.2.1 CFICV各维度与家属基本情况及患者社会功能交叉秩和检验,见表3。

  表3显示,父母情感过分参入、赞扬和热情显著高于配偶,而配偶批评显著多于父母。女性家属情感过分参入和敌对显著高于男性。文化程度低的家属情感过分参入显著高于文化高的家属。与患者每周接触时间多的家属的热情显著高于接触时间少的家属。年收入低的家属热情显著高于收入高的家属。

  2.2.2 入组时与随访9mo末家属情感表达方式,见表4。

  表4显示,入组时与9mo末家属在情感表达、批评、敌对、赞扬、热情、冷漠、情感过分参入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 CFICV其他维度检测结果

  2.3.1 家属认为患者对治疗的态度及监护水平,见表5。

  表5显示,家属认为患者对缓解期治疗的态度在9mo末的主动性好于入组时(P<0.01);对患者疾病急性期和缓解期的监护方式及日常生活和对外关系的监护方式入组时与入组9mo末均以主动性为主(P>0.05)。


  2.3.2 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及社会歧视对患者及家属的影响,见表6。

  表6显示,入组时和9mo末,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及社会歧视对患者以及家属的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3 CFICV各维度与家属基本情况及患者社会功能交叉秩和检验(略)

  注:*P<0.05;**P<0.01;Δ被试文化≤9年为低,>9年为高;被试与患者接触≤42h为低,>42h为高;☆被试年收入≤10000元为低,>10000元为高;※患者近3moSDSS总分<2为低,≥2为高

  表4 家属情感表达方式(略)

  3 讨论

  家庭是一个人生活、成长的主要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会影响其他成员的行为、认知和情感。一个人的病态行为是病态的家庭系统的一种表现,常因配合其他成员的心理需要而被维持[3],所以,家庭因素可能对患病成员的影响较大[4]。

  "情感表达"是1972年由英国精神病学家George Brown及其同事首先提出的概念,是指家属对家庭中患病成员所表达出来的一系列特定的情感、态度和行为[5]。近年来情感表达与心身疾病关系的报导逐渐增多。Kavanagh[6]的23项研究中有54%的精神分裂症家庭为高情感表达家庭,费立鹏和熊卫[7]的研究有42%的精神分裂症家庭为高情感表达家庭。本研究显示,神经症患者家庭中高情感表达家庭为38.6%,与上述报道结果相近。

  表5 患者对治疗的态度及监护水平(略)

  注:**P<0.01;△包括拒绝

  表6 对疾病的认识及社会歧视的影响(略)

  本研究显示,在确定高情感表达的三个维度中,以情感过分参入中的过分保护和过分奉献最为突出,其次为批评,敌对相对较少。父母的情感过分参入、热情和赞扬明显高于配偶,而批评则明显低于配偶,且父母评为高情感表达的比例明显高于配偶(父母66.7%,配偶29.3%)。女性家属的情感过分参入和敌意明显高于男性家属,且女性家属评为高情感表达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家属(女性63.8%,男性9.8%)。文化程度低的家属在情感过分参入上明显高于文化程度高的家属。与患者每周接触时间多的家属的热情明显高于接触时间少的家属。年收入低的家属的热情显著高于收入高的家属。这些差异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所以自我要求过高,认为应该对子女的患病负一定的责任,表现出心理上的内疚和情感上的焦虑及更多的容忍、接受与关注。这种心理、行为上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患者的神经症性表现。许又新[8]认为,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子女过分保护控制和苛求是造成子女长大后容易焦虑的重要原因。国外有报道神经症患者的一级亲属对患者缺乏情感温暖,但有过多的拒绝和过度保护,这限制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导致以后人际交往困难,以及独立性、自主性和社会适应性的正常心理发展。本研究中有40.9%的家属没有对患者表露赞扬,有54.5%的家属被评为无热情或热情较少。这种过分保护与苛求的交织易使子女在心理成长过程中产生焦虑、紧张、恐惧、胡思乱想、强迫观念等情感表达。李菲菲等[9]认为,高情感过分参入与热情和赞扬呈高度的正相关。

  本研究还显示,入组时与9mo末家属在情感表达、批评性、敌对性、赞扬、热情、冷漠、情感过分参入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本研究不支持情感表达的相互作用模型理论。作者认为,大部分的家属不论患者的情况是否发生变化,家属情感表达的高低变化不大。或者说,在缺乏有效的家庭干预的情况下,家属的情感表达方式相对稳定,并不随患者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本研究中家属认为患者对缓解期的治疗态度在9mo末时主动性好于入组时,表明随着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和病情的进一步好转,对治疗的态度在向主动转变。但家属的精神疾病知识普遍较低,这在相当程度上会影响患者疾病的康复和复发。有人甚至认为家属缺乏对疾病的认识是造成高情感表达的主要原因。

  Hooley[10]把Weiner的归因理论作为解释情感表达的一个模型。他认为高情感表达亲属更多地把患者的症状和行为归因为内在的、个人的和可控制的因素;低情感表达家属则更倾向于做出外在的、普遍的和不可控制的归因。亲属的归因方式不同,他们对患者的情绪反应也不同。而亲属的可控制性归因与高情感表达水平,将增加患者复发的可能性。因此,应该把帮助患者家属增加对疾病的认识,作为家庭治疗的重要部分。

  总之,本研究支持情感表达的归因模型,不支持相互作用模型。除传统的对患者的心理卫生教育、药物与心理治疗外,应针对性地指导或帮助改善患者的家庭情感表达方式,帮助患者家属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应视为缓解患者的症状、防止复发、促进患者康复的根本手段之一。全面客观地评估神经症患者家庭的情感表达方式,可以为制定家庭干预计划提供依据,将会提高家庭治疗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3

  [2] 侯再金,冉茂盛,向孟泽.坎玻威尔家庭会谈表的引进和信度效度初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15

  [3] 王长虹.临床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11~113

  [4] 费立鹏,郑延平,邹定辉.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及家庭环境量表的初步评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5:198

  [5] Leff J,Relativese.express emotion and the course of schizophrenia in Chandigarh. Two years follow up of first contact sample[J]. Br J Psychiatry,1990,156:351

  [6] Kavanagh DJ.Recent developments in expressed emotion and schizophrenia[J].Br J of Psychiatry,1992,160:601

  [7] Philips MR,& Xiong W.Expressed emotion in mainland China: Chinese families with Schizophrenic pati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1995,3:54

  [8] 许又新.精神病理学精神症状的分析[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2~43

  [9] 李菲菲,费立鹏,李兰英,等.首发精神分裂症家庭情感表达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5:354

  [10] Hooley JM,& Licht DM. Expressed Emotion and causal attributions in the spouses of depressed patients[J].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97,106(2):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