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焕痛的心理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06
/ 1

王小奇

  胃脘痛,又称胃痛,多见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心理、情志对胃脘痛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仅从心理疗法方面,初探胃脘痛的治疗。

胃脘痛的心理机制
  胃脘痛的病因比较复杂,一是饮食不节、饥饱劳役、寒热不达,此为饮食劳倦等外因而致病。二为“郁怒伤肝”、“谋虑不决”,情志内伤而致病。本病的心理,情志病因,中医学认识较早,也较全面。《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胃脘痛的心理机制为:忧思、恼怒等情志不遂,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气壅塞,而发疼痛。肝郁化火,火邪伤阴,可使胃痛加重或病程缠绵。

胃脘痛的心理治疗方法
  中医对心理治疗强调形神一体、心身统一。对胃脘痛的心理治疗在祖国医学中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一、语言开导法:语言是最常见、最方便的心理治疗工具,在胃脘痛的治疗中运用得好,可以效若桴鼓。语言开导一义,取自于《灵枢.师传篇》的“告之以其败,取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1],这里“败”指健康失败的原因,帮助患者进行心理病机的分析;“善”为正确的作法,让病人了解疾病、保持心身健康的知识;“便”指导病人选择方便的治疗方法;“苦”开导病人的苦处,使之情志舒畅[2]。
  二、鼓励和安慰法:主要是在病人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缺乏自信时需要的心理治疗。对这类病人必须进行鼓励和安慰,指出存在的各种有利因素,帮助病人振作精神,建立信心,提高与疾病作斗争的能力和信心。
  三、保证疗法:有些胃脘痛患者经常出现疑神疑鬼、焦虑紧张的情绪,特别对自己的健康提心吊胆。这时医生应以充分的事实作为依据,用充满信心的态度和坚定的语调,向病人提示担保,而且愿意承担一切责任,以消除病人的紧张与焦虑情绪[3]。
  四、暗示疗法:该法是通过某些措施,让病人自己体会的一种过程。它贯穿在整个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语言开导、鼓励和安慰。但单纯依靠语言暗示对许多病人来讲是不够的,如果能同药物等结合,将会取得更大的疗效[4]。
  以上方法在临床应用时,并不是孤立、单独的应用其中一种。要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和患者心理气质特征,采用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典型病例:王某,女,48岁,机关干部。患者因母亲胃癌术后复发去世而悲痛沮丧;又听信胃癌往往有遗传性,于是心中惊恐不宁。偶感胃脘部胀痛不适,遂怀疑患“胃癌”,就诊时,神情恍惚,肢软乏力,胃纳不振。舌淡少津,脉弦细。
  患者个性固执,主观性极强。其母不幸死亡,强烈的精神创伤,激发其极端情绪,;加之对疾病一知半解。证属胃脘痛,肝气不舒(胃神经官能症)。参合各项检查,决定以心理疗法为主:(1)保证:在详细分析大量的理化、胃镜、GI检查均无异常,以及胃癌有遗传性的说法不可靠等,以坚定的语调担保,愿承担医疗责任,以消除患者长期的焦虑。(2)鼓励:承认患者目前患有功能性疾患,也必须认真治疗;并提供过去治疗此类疾患的成功先例,进一步建立患者对治疗的坚定信心。(3)暗示:暗示所处方药曾经取得良好疗效,只要持之以恒,恢复健康指日可待。以上方法治疗三次,复诊时间带笑容,自诉大有好转,情绪坦然,睡眠也较前安稳。不可解怠,再以鼓励,巩固疗效。三周后胃脘部胀痛已消失。

作者单位:杭州市中医院 310006

参 考 文 献

1 王 琦.《黄帝内经》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探讨.新中医,1981,7:11.
2 王米渠.中医心理学.天津:天津科学出版社,1985.75.
3 李兴民.祖国医学心理学治疗初探.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7:34.
4 张绚帮.祖国医学理论中的心理学问题.辽宁中医杂志,1981,2:3.

本文来自: 医学论文(yxlw.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yxlw.org/html/lc/zhiliao/20091008/23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