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论治寻常型银屑病56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05
/ 1

宋广英1 临床资料
  56例均为我院1995年以来的门诊病人,其中男性32例,女性24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48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20年,平均1.1年。均为寻常型银屑病。诊断标准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中医分型按《实用皮肤科学》[2]:血热型34例,血燥型8例,血瘀型14例。2 治疗方法
  血热型34例。此型可见于银屑病进行期。患者初起常有新皮疹不断出现,多呈点滴状,鳞屑较多,表层易剥离,刮去鳞屑可见筛状出血点,基底呈鲜红色,边界清楚,瘙痒明显。常伴口干舌燥,心烦易怒,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或腻,脉弦数或滑。证属内有蕴热郁于血分。治宜清热凉血解毒,佐以活血化瘀,方用自拟白疕Ⅰ号方。药用:水牛角60g(先煎),生地黄、玄参、生石膏、白花蛇舌草各15g,露蜂房、乌梢蛇各15g,半枝莲、大黄、赤芍、当归各10g,甘草6g.痒甚者加白鲜皮、防风;夹湿者加土茯苓、茵陈、泽泻;因咽炎、扁桃体炎诱发者加大青叶、板蓝根、马勃、黄芩等。
  血燥型8例。本类型可见于银屑病稳定期或退行期。本型病程较长,皮损多呈钱币状,基底暗红色,表面干燥,叠起白屑,瘙痒剧烈,甚则搔之出血,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黄而干,脉弦细数,证属阴血耗伤,肌肤失养。治宜滋阴凉血润燥,佐以活血化瘀,方用自拟白疕Ⅱ号方。药用:生地黄、麦冬、玄参各30g,水牛角30g(先煎),生槐花30g,赤芍、当归、丹参各15g,乌梢蛇、露蜂房各15g,蜈蚣2g,甘草6g.阴虚热象明显者加知母、秦艽。
  血瘀型14例。此型可见于银屑病静止期。此型病程较长,皮损呈斑块或蛎壳状,基底暗红,鳞屑较厚,瘙痒不甚,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涩。证属经脉阻滞,气血凝结。治宜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方用自拟白疕Ⅲ号方。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各20g,赤芍、川芎、丹参各15g,三棱、莪术各10g,路路通、乌梢蛇各15g,蜈蚣2g,甘草6g.血热者加水牛角、玄参、生槐花。阴津亏损者加麦冬、生地黄、天花粉。
  以上方剂,均为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20天为1个疗程。3 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1] 痊愈:皮疹全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仅残留色素沉着斑或色素斑减退;显效:皮损消退80%以上,自觉症状消失;好转:皮损消退30%~70%,自觉症状减轻;无效:用药后皮损及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者。
3.2 治疗结果 用药2个疗程判断疗效。56例中痊愈27例,显效16例,好转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1%.一般用药20天起效,用药2疗程判断疗效。各证型的治疗效果见附表。

分型 n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血热型 34
20
9
3
2

血燥型 8 2 3 2 1
血瘀型 14 5 4 3 2

4 体会与讨论
  中医学认为银屑病的产生与“血”关系最为密切。其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因外感六淫邪气,或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或久病失治,日久皆可化热化燥致瘀。因此,笔者认为对血热、血燥、血瘀型银屑病从“血”论治为其关键,采用3种不同的方剂,有针对性地辨证施治。血热者治宜清热凉血解毒,佐以活血化瘀。用白疕Ⅰ号方。方中水牛角、生地黄、玄参清热凉血解毒为主;生石膏、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助其清热泻火解毒之力;当归、赤芍活血祛瘀;大黄泄腑实除燥结,既能助生石膏、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清热泻火解毒,且能增强赤芍、当归活血祛瘀之功;露蜂房、乌梢蛇祛风止痒;甘草调和诸药。上药合用,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活血祛瘀之功。使热毒得解,血分之热得清,肌肤得润,诸症自愈。血燥者宜滋阴凉血润燥,佐以活血化瘀,用白疕Ⅱ号方。方中生地黄、麦冬、玄参、水牛角、生槐花滋阴凉血润燥为主;乌梢蛇、蜈蚣、露蜂房祛风止痒为辅;丹参、赤芍、鸡血藤、当归活血化瘀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上药合用,具有滋阴凉血润燥,祛风止痒,活血化瘀之功。血瘀者治宜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用白疕Ⅲ号方。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为主,丹参、三棱、莪术助其活血散瘀之力;气行则血行,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得其相助,使瘀去而不滞;乌梢蛇、蜈蚣、路路通增其祛风通络止痒之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之功。总之,以上方剂着重从“血”论治,而以“血”论治又应注重去瘀,故无论是血热、血燥型均佐以活血化瘀。活血祛瘀可以改善全身及局部的血液循环,使瘀血去,新血生,脉络通、气血调,诸症愈。正如《血证论》云:“一切不治之症,总由不善去瘀之故。凡治血者,必先以去瘀为要。”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530011 南宁市南京路39号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94.
2 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43.
3 黄自立.中医百家论荟萃.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