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军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22
/ 4
【英文标题】Sports and Military Affairs
  HU Xiao-mi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
【 作 者】胡小明
【作者简介】胡小明(1952-),男,土家族,湖北武汉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内容提要】体育与军事,既有密切之联系,又有明显之区别。它们相互影响和促进,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保持着特殊之亲缘关系。在现代已经形成了一个既是体育组成部分,又可纳入军事领域之相对独立之军事体育系统,并在体育及军事活动中,发挥独特之、双重之作用。
【摘 要 题】体育研究
【英文摘要】There are not only connection but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ports and military affairs.Both of them effect andaccelerate each other.In nowadays,military sport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and plays an unique role in both sports and mi-litary affairs.
【关 键 词】体育/军事/历史及现实作用
  sports/military affairs/history and reality function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300(2002)02-0001-04
  人类之蒙昧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为温饱而耗去全部精力,不能产生脱离谋生活动之行为。形形色色之身体活动,都紧密围绕着以生存为目标。
  这时,人类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勇于征服之攻击性本能,通过自己所创造之竞技游戏表现出来。综合性体力劳动对体育之需求,使竞技之萌芽表现于战斗、游戏、择偶等活动以宣泄人类之原始欲求,也使一些貌似体育之东西时隐时现。但最早出现之各种各样之竞技游戏,特别是人与人之身体对抗性竞技,几乎同时显现出体育与军事之萌芽状态。
    1 军事对体育之历史性促进
  按照某些体育史学家(如德国之费特)之观点,体育之起源可以上溯至原始公社时期部落间之战斗。原始之军事训练早已与体育之萌芽融为一体。中外体育发展道路上,都曾留下军事之强大推力所刻下之印记。古代各国在为应付战争而进行之军事训练中,创造出若干流传至今之丰富之体育内容。
  在公元前两千多年之埃及,出现了培养军官之专门学校,未来之军官在这里接受严格之训练,练习器械对打、赛跑、划船、游泳和摔跤;古文明之另一发源地两河流域,因无天然屏障常遭入侵,所以极为重视军事训练。人们练习使用弓箭、短棍、斧、矛、飞镖、剑、匕首等武器,学习掌握驾车、骑马等技能。亚述时期,国王常率众手持弓箭和利斧在专门之场地中与猛兽格斗。赫梯遗址之一段铭文说明,人们常分为两队进行战斗游戏,获胜者向神祭献战俘。古希伯莱人也重视发展体力和军事技术,具体之内容有练习弓箭、刀剑、投枪、掷石和游泳。《旧约》提到,拜尼米部落之一个人从阿菲克跑到希洛赫去通报菲立斯丁人战胜以色列人之消息,其距离不亚于马拉松跑,表现了极强之奔跑能力。古代印度之军事贵族刹帝利阶层,不仅要学习徒步和骑术、指挥战车和象队作战,还保留着练习射箭、击剑、抱腰式摔跤和马上游戏之特权。
  中世纪政教合一之阿拉伯国家,强盛时期全体男丁都是战士,采用全民皆兵之体制广泛开展军事训练。欧洲中世纪之骑士制度,为开展军事体育活动奠定了深厚之基础。骑士们既要保卫自己之小庄园,又要替领主征战,因此必须有强健之体魄和较全面之格斗技能。骑士教育重点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游戏(奕棋及球戏等)和吟诗,用许多时间练习技艺。中世纪后期出现了骑士学校,许多军事体育之内容后来改造成为18世纪学校体育课之内容。
  在中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田猎等军事训练制度,还有为适应阵战而练习队列阵形之武舞。学校之课程内容中,射、御等基本之作战技能是必修之。两晋南北朝,由于战乱之影响,军事训练倍受重视,兵械技术训练程式化,并产生了配以图谱之《马射谱》、《马槊谱》以及《骑马都格》等专著。唐代创立了武举制,按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材貌、言语、举重七项进行考察,把对军官之选拔纳入科举之轨道。宋代创立了武学,学生须经严格之身体考核和技术考核方能入校;武选制度由中央选派武艺高强者到各路军中充任教头,在募兵与训练上做出了详细规定。为抵御北方之民族入侵,宋王朝还支持民间之“弓箭社”、“踏弩社”、“英略社”等习武自卫之乡社,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之官民结合军事体育系统。明清时期,一部分武艺从军事活动中分化出来,在民间发展为风格各异而种类繁多之拳械套路,形成了独具特色之武术体系;一些练兵之手段,如射戏、角抵、冰嬉、水戏等也成为娱乐性运动项目,极大地丰富了传统之古代体育文化。

  军事对体育发展之促进作用,最明显之莫过于西方体育传入中国了。近代体育最早进来之是军事体育,是为提高军队之战斗力服务之。一百多年前,清朝之洋务派筹建近代军事工业,依照西方之办法编练新军,开办军事学堂,近代西方体育之某些内容也以兵操之形式引进了中国。洋务派从增强军事力量之目之出发,在新军中聘外国军人传授队列、刺杀、单杠、双杠、木马等训练内容,称为“兵操”。在北洋水师学堂等新式学堂中开设有击剑、拳击、哑铃、跳高、跳远、足球、游泳等项目之军事体育课程,这在客观上对推动我国近代体育之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903年,清朝颁发《奏定学堂章程》之后,大批军人涌入各级各类学校任体操教习;与此同时军中也广泛推行新式陆军制度,西方近代体操和其他近代体育项目得以大规模地在军队和学校中推广开来。当时,军国主义思想之风行,也对近代体育在中国之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影响了中国人之体育观念长达百年之久。
  简言之,军事对体育之影响可归结为3个方面:
  第一、影响体育之内容和手段,推动体育之发展。从古至今,武器和作战方式之演变不断对士兵之体质及军事技能提出新之需要,影响到体育之内容和手段。如从弓箭、车战、骑战、步兵阵战、散兵野战到现代化之战争,训练之方式也有射、御、战车赛、马球、队形队列、奔跑、格斗、越障碍、投掷、射击等变化。许多为军事所淘汰之训练项目,却在民间保存下来并广泛开展,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活动之内容与手段。
  第二,影响体育之规模,客观上锻炼了人之体魄。从古斯巴达到近代之德国,许多国家面临战争之威胁时,都采取“全民皆兵”体制,对所有能作战之人进行身体及军事技能之训练,实际上是强制性地扩大了体育之规模,虽然其目之不是为了提高人们之健康水平,但客观上起到了增强整个民族体质之作用。此外,大规模军事训练之组织管理方面之某些经验,如设置层层机构、制订锻炼标准、体质调查等,为体育制度化提供了借鉴。
  第三,给体育带来一些负面之影响。军事活动与体育活动虽然同属社会活动,但二者之目之绝不相同,军事之需要和体育之要求也有区别之。军事活动往往干扰体育之发展,频繁之战争破坏了体育发展所需要之安定环境。比如,在世界大战中,奥林匹克运动会便无法举行。还有,战争中死伤累累,战后还要遗下大批伤残者,这是与体育为增进人类健康之宗旨是背道而驰之。
    2 体育对军事活动之作用
  战争,需要身体强健、性格彪悍、勇猛顽强、技艺不凡而又能吃苦耐劳之战士。千百年来,由于身体训练能够增强体质、磨练意志、提高技能,因此体育活动成了满足军事需要之重要手段。
  最典型之例子当首推古希腊。居住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之斯巴达人,一方面要经常对付人数众多之希洛人之反抗,另一方面又要不断掠夺新奴隶,所以频繁发动战争,以维持其生存状态。斯巴达妇女结婚前要和男子——未来之父亲一起接受严格之身体训练,准备做体格健壮之母亲,怀孕后还要加大运动量;生下之孩儿用酒擦洗,只有生命力顽强之婴孩才能免于一死。男孩长到7岁,进入少年团队接受极为严酷之集体军事训练,年满20岁,进入军营,直到60岁方可免于征战。而在经济文化水平较高之雅典,较先进之教育制度使公民们既是战士,又是身心和谐发展之人。男孩经系统之体育训练后,18岁入伍,两年后如无战争,则可离开军队。不少人终身从事锻炼,追求健美而匀称之体形。在每次古奥运会即将来临之时候,各城邦纷纷按约定之协定休战,并让已经集训了十个月之竞技选手们前往宙斯之祭坛前。当奥林匹克之圣火熊熊燃起之时,战争之乌云被驱散,使人们有修身养息之间隙。
  近代欧洲,无论德国体操体系、瑞典体操体系之形成,还是体育从少数学校之小圈子向社会大规模扩展,都有深刻之军事背景。鉴于体育活动在加强军队建设中之重要意义,近代体育在军队中大受欢迎。各国还相继成立了一些军事体育学校,如丹麦王家陆军剑术体操学校,德国陆军中央体操学校等等。近代体育之内容渗入军队和军事体育专业教育,反映出近代战争方式之改变对人之军事技能提出之更高需求。
  在中国,战争自古以来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士卒体质之强弱和武艺之高低,因而很重视依据作战方式来变换体育手段,以选拔和训练士卒。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军队中就规定了各兵种之选材之身体条件,兵书《六韬》主张将“有大勇力者”、能“逾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能负重致远者”等不同素质特长之士兵分别编队。根据作战之不同需要,士兵要进行负重跑、举重、角力、跳跃、游水、投掷等训练,魏之武卒,齐之勇兵,在当时以善战著称。秦汉以后,蹴鞠成为练兵手段。唐宋时期特别盛行之击鞠,也是练兵之重要方式。明清时期一些民间传统技艺传入军中,如明代嘉靖年间少林寺武僧参加江南抗倭之战;清代军中设有专门延揽摔跤好手之“善扑营”。西方近代体育大量传入中国,对提高当时军队素质起到明显作用。清末著名之大通学堂、中国体操学校、重庆体操学堂等体育学校之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军事体育之开展,使体育直接成为推翻封建王朝之利器。

  特别应当提到,体育为中国共产党之军事斗争之胜利发挥了积极之作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苏维埃各级组织因陋就简大力开展体育活动,中央领导人带头参加。苏区人民在“锻炼工农阶级铁之筋骨,战胜一切敌人”之口号鼓舞下,积极苦练自卫本领。在长征途中,红军在极为艰苦之条件下行军,每到一地还要开展形式多样之体育活动,以保持战斗力,鼓舞和提高士气。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府成立了体育组织,毛泽东发出了“锻炼体魄,好打日本”之号召,群众性体育活动热火朝天,军队里成立了球队,办起了培养体育干部之训练队,并经常举办规模很大之运动竞赛。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军民结合大练兵掀起了开展军事体育活动之高潮,促进了革命战争之最后胜利。新中国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时,由一位元帅担当主任。直到建立了著名之“举国体制”,依然保持浓郁之军事体育色彩。
  体育对军事之传统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增强体力,提高战斗技能。体育是增强士兵体力最积极有效之手段,而体力在战争中是直接之战斗力,是军事实力之一部分。行军、射击、拼杀、格斗、潜伏、超过障碍……,都需要体力。体力之强弱,往往直接决定战斗之胜负,这在古代使用冷兵器之状况下尤其如此。在现代战争中,复杂之野战条件,严格之时间要求,精密之武器装备,要求作战人员有充沛之体力和掌握军事技能之各种良好之身体素质。
  第二、培养意志品质,活跃军营生活。体育对培养战士之集体意识、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之意志品质有良好作用,是其他训练手段所难以代替之。体育活动是部队文化娱乐活动之重要组成部分,对活跃军营生活很有作用,特别是对远离城市之边疆海防部队和广大基层连队作用更大,这正是纪律严明,严肃紧张之军营生活所必需之。
    3 军事体育之变革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军事活动规模和样式空前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大大小小数不清之局部战争,对现代体育产生了极大之影响,也使军事体育活动逐步现代化,形成了自己之体系,在军事活动和体育活动中保持了相对独立之地位。
  当代世界军事体育活动之发展趋向,从形式上讲,组织管理更加严密而有计划性,并呈现国际化趋势使普及化程度更高,其对象相对集中于服兵役之青年;从内容上看:由于采用现代科技之成果,一般军事训练和高水平之竞技虽然已出现分化之苗头,但总体上仍以实用性很强之对抗性之集体项目为主,围绕现代军事活动之需要不断更新内容,力图保持为军事服务之宗旨。从目之上看,自二次大战以来,以军体理事会为代表之国际军体活动,将和平作为其追求目标,“通过体育促进友谊”,成为国际军体理事会之口号。这与奥运之宗旨相符,但与各国内部军事体育训练之目之呈现差别。
  现代之军事与体育,已经以一种崭新之形式结合在一起,构建成独具特色之现代军事体育系统。它既与现代军事训练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又是现代体育活动之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人类社会体育事业之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我们又不能不遗憾地看到,体育与军事之结合,很快会发生根本性之变化。在人类发展之长河中,这可能比新婚蜜月中还要短暂。导致这一变化之基本动力是人类生产方式之进步。在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生产方式中体力之作用下降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体力不再作为生产力之构成因素,社会必然会调控体育在政治和经济上之需求。传统之体育观念沿着“增强体质→提高劳动力→发展经济”之思路,得出“发展士兵之身体运动能力→提高战斗力→获得军事胜利”之军事体育理论,将受到严峻挑战。正如当代肌肉发达之人并不比普通人能产生更多之经济效益,身体强壮之士兵可能在战场上并不占据必胜之优势。特别是几千年传统文化使我们在重新审视军事体育在培养保卫祖国之力量方面发生哪些功能性变化时,有许多课题应根据新时期之需求,认真加以研讨。
  知识经济彻底改变了体力在劳动中之地位,也彻底改变了体力在军事上之作用。在漫长之冷兵器时代,体力绝对是制胜之要素;而火器取代冷兵器之工业革命时代,体力在战争中仍然占有相当之分量;但到了20世纪末,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体力在军事中之地位和作用迅速下降。军事体育之目标正在从主要发展体力,过渡到对高技术条件下之现代军事斗争之高度适应能力方面。
  未来之战争将超越军事之界限,成为外交、传媒、金融等各种手段综合运用之行为。使用高技术之尖端武器,要求战斗员必须花主要精力和时间去学习知识和技能;美国西点军校之每个学生平均耗资90万美元——肯定绝大部分不是用于体育。这个位于纽约市城北哈得逊河边之世界著名之军校,培养了2位总统和4000名将军。但只有50%之学员能学满4年。被淘汰之多数是刚进去忍受不了严酷军训之新生。军体训练不只为了体能之提高,更主要之是耐受艰难困苦之意志力。(中国日报,2002.3.18)
  现代战争,几乎可以排除身体之直接对抗。这一趋势,从海湾战争开始,到最近之阿富汗战争,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刺刀手榴弹之类在高技术战争中很难派上用场;“小米加步枪”之获胜奇迹成为历史;许多传统之军事技战术也只能进军事博物馆。但是,根据文化人类学之“残存”理论,以及现代战争及和军队发展之不平衡性,作战样式呈现多元化之特征,相当一部分军事斗争之形式可以在军事体育项目载体中保存下来。

  体育在发展直接战斗力方面之地位和作用降低,而在培养战士之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智力和体能,提高对复杂环境适应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军人全面和谐发展乃至促进各国军队之交流和友谊等方面之地位和作用将不断提高。军事体育之内容和形式都将发生重大之变革。
  看得更远些,按照马克思主义之描绘,人类是要进入共产主义之。那么,到了那个时候,随着国家、阶级之消亡,军事不复存在,而体育之魅力尚存。体育与军事之传统关系,最终将成为体育史里之值得留恋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