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气象信息产品的供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05
/ 2

气象与农业、 农村 、农民关系密切,气象服务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在生产中是个不可以缺少的生产要素,是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重要手段。为了适应国家 政治 、 经济 和 社会 发展 的需要,我国气象部门的管理体制虽然几经变革,但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始终是气象部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气象工作不仅在防台防汛抗旱、防灾减灾等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和人工 影响 局部天气的服务中效益显著,而且在合理开发农业资源、依靠气象 科技 振兴农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作用。

但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当前,气象信息服务还远远未能达到农业管理、经营者和农民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产品缺少多样性

气象要素包括温度、雨雪、光照(太阳辐射)、风、湿度、蒸发量、冰(霜)冻等等,这些要素从不同的侧面、非线性地影响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 处于不同的生长发育季节,对外界气象环境变化的敏感度相差很大, 在某个关键的季节,某个气象要素值的变化甚至会对动植物生长发育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当前各气象台站公开发布的气象预报信息只包含晴雨、气温和风等 3 个要素,这与越来越精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要求极不相适应,更不能反映 种植业类气象信息产品和 养殖 业类气象信息产品的不同特点

二是气象信息不够准确性

气象信息的准确性主要是指预报或预测未来气象变化状况的能力。当前,各级气象台站建立了人机交互、以数值 分析 预报产品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气象信息和预报技术 方法 的天气预报业务技术流程,其中包含了天气预报员的经验订正过程。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就取决于气象专用软件对大气运动 规律 的数值模拟相似程度和天气预报员的人为订正,而 计算 机模拟不可能完全反映大气变化的实际状况,认为订正也存在主观随意性 ,这就决定了气象信息不可能达到非常高的准确性 。在基层气象台站,由于预报区域小、局部小气候反作用明显,预报准确性与天气预报员的工作经验和预报责任心关系最大。

三是信息产品缺少针对性

气象信息产品的针对性 问题 ,包括时间、地域和品种的针对性。要使气象信息发挥作用,产品服务 内容 要有针对性是其前提。在品种上或在时间上或在空间上过于宽泛的信息产品,都会使产品使用者者无所适从。 面向农村服务的气象信息产品基本上是一般气象信息产品的翻版,缺乏开发农业生产经营需要的针对性强的农用气象信息产品的动力,产品千篇一律,对 时间、地域和品种的针对性不强,为农业服务的气象信息产品是不分品种的,也没有针对种植、养殖业不同要求分门别类,消弱了气象信息产品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 参考 或指导作用。

四是产品供给不够及时性

时间性强是气象信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不能将气象信息及时传递到使用者手中,再准确的气象信息也是枉然。一些气象灾害,例如雷雨大风、龙卷等,其预警时间较短,将预警信息迅速传递出去是关键。用户若能及早知道突发性灾害天气的影响时间和区域,也许仅仅是提前几分钟得到警报,还能为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争取时间。 目前 基层气象台站普遍的只是每日定时若干次发布天气预报,即使通过雷达等 现代 化气象装备监测到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也以报告政府领导为止,没有向公众发布的机制和载体;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媒播放气象信息都只能在规定的时间段内,气象信息产品使用者一旦错过了收听收看时间,就有可能延误或错失避让、防御气象灾害时机。

农村气象信息产品是农村公共产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确定了各级气象部门是农村气象信息产品的最主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气象部门是解决农村气象信息产品不足问题的主要责任者,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和农业生产经营者自身相互配合承担各自的职责。

一.增强提供农村气象信息产品的责任意识

政府的职能包括政治职能和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政府通过国家气象部门直接为社会提供气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 作为提供农村气象信息产品主体的各级 气象部门必须坚持以为农业服务为重点,以 为农村供给多种多样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产品为责任, 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 充分认识增加农村气象信息产品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进一步树立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服务的意识,把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更多的气象信息产品作为本部门的重要职责和工作任务,切实履行好气象部门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

村民委员会是农村最基层最重要的组织 , 既是接受气象信息服务的单位,同时也要承担起为广大农民和生产经营者服务的职责。经过几次的“撤、扩、并”,村级规模一般都达到了相当于 1980 年代前期的乡的规模,具备了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能力,村级组织有责任转变观念,政府应该 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明确村级财务保证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把为农民提供包括气象信息产品在内的各种公共产品服务纳入职责范围加以落实。

二.健全农村气象信息产品供给的组织机构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1950 年代起,从上到下,各级气象部门都建立了农业气象机构,配备专职的农业气象工作人员,为农业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建设重点的转移,面向农村农业生产经营零距离服务的 应用 型农业气象受到了忽视,基层气象台站大都撤掉了专门的农业气象服务机构,从事的技术人员也由专职变成了兼职,没有人员的保证,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处于应付状态,农村需要的气象信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得不到保证。为此,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深化公共气象事业制度改革,重新进行定机构、定人员,建立气象事业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制度,以保障其充分发挥为社会公众、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保障各个气象台站建立必需的农业气象服务机构和配备人员,及时主动提供当地农业生产所需的公益性气象信息服务。

健全全社会“为农服务”的各项制度,建立以农业生产经营者为主体的社会监督制度,对属于公共服务范畴内的信息发布,采取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促使电视、广播、报纸等公众媒体开辟农村气象信息专栏,方便农业生产经营者能随时随地收听收看到最新的气象信息。

三.具体的若干措施

中国 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为 社会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气象部门必须以需求为导向,以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为目标;以 科技 创新为主线,完善服务机制,完善气象信息传递渠道;坚持气象 现代 化建设,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精度、时效和针对性,不断拓展气象服务领域,积极做好以农业为主的综合信息服务。

( 1 )积极扩展服务领域,提供多样化的 农村 气象信息产品

各级气象部门应该本着服务的宗旨,建立常设的农业气象服务机构、配备专职的农业气象科技人员, 强化农业气象服务领域所需人才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 加强与涉农部门的合作关系,保持 与农村农民和农业管理者的联系,建立定点和定时的联系走访制度, 拓宽农业信息获取和收集的渠道,及时掌握当地最新农业 发展 的趋向和变化特点。对本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细致的 分析 ,既要 研究 综合天气对作物和养殖动物的 影响 ,更要分别研究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不同作用。既要开发预报预测产品,也不能偏废气候分析产品。区分种植养殖的比重,区分不同地理区域,针对各类农业生产经营品种和服务对象, 挖掘气象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潜力, 不断 拓展气象为农服务领域和项目 。加大经费投入,保障拓展农业服务领域所需的装备、所需系统建设的需要。每个季节和年度制定 具体的拓展计划、工作任务,以及要采取的具体措施,保障拓展服务领域工作的规范化和业务化。

( 2 )依靠科技发展和管理水平,提高农村气象信息产品的质量

最近 20 年来, 计算 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值预报模式分辨率提高,我国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有明显改善, 24 小时的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了 90% 。但日常的降水预报、气象要素预报和台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定量预报准确率还较低。因此:一是要依靠气象现代化化建设, 深入研究天气和气候的机理, 建立科研业务化和研究型业务的业务体制,开发新一代天气数值预报模式,输出更精细的可释用数值预报产品。二是加强基层气象台站的管理水平 和业务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各项奖惩制度,提高天气 预报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逐步实现由经验预报、定性预报上升到客观预报、定量预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逐步提供定点、定时、定量的气象信息产品。三是加强短时和临近天气预报,实时监测天气变化,综合运用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做好 0 ~ 12 小时临近天气预报的精细化服务,以补救 12 小时以上短时天气预报的可能失误。

( 3 )完善农村气象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气象信息产品的针对性

各级气象部门要重视农业灾害的气象监测预报、预测预警、评估及控制技术,实现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的重大农业灾害的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和减灾控制。一是完善农业气象观测体系,分别建立种植业类和养殖业类各种作物(养殖动物)新品种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与天气气候条件的关系以及各品种生育期最适宜和致害农业气象指标,分阶段、有步骤地建立当地各主要作物发育期业务预报系统,以提醒农业生产者提前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躲避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二是加大特色农产品生产、保鲜、储运等方面与环境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力度,开发特色农产品气象保障服务技术,并形成业务能力。三是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作物(植物和动物)品种引进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以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 科学 性,根据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对外向型、城郊型现代化农业开展针对性服务。

( 4 )采用多种渠道,及时提供农村气象信息产品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问题 ,就是解决信息传输 “ 最后一公里 ” 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能让气象预警信息在第一时间内传递到农业生产经营者手中去。 一是明确气象部门主动传递气象信息的责任,确保气象部门生产气象信息产品的时间频次,改定时预报为连续监测、滚动发布,“ 96121 ”气象自动答询系统专设农业气象信箱免费为农民服务,及时更新气象因特 网络 发布 内容 ,开发新型气象警报台、手机短信等发布途径。二是建立完善的政府气象灾害警示系统,全面推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播发制度,广播电视、移动、联通、电信等部门应该重视气象信息,增加播出次数,实时插播气象灾害信息,稳定播出时间,专人负责,确保气象信息和各种预警信息直接传送到农民手里,提醒提前采取措施,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三是建立健全村级组织为民服务代理制度,确定人员专(兼)职气象员,负责收集气象信息,并及时通过广播、高音喇叭和黑板报等载体告知当地农民,为村民提供及时优质的气象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