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08
/ 3

城市的明天——构建生态城市的探讨

金鉴明(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1月27日 广州)
一、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危害

二、构建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三、国外生态城市要求

四、城市的生态化

五、生态城市的描述

六、生态城市的主要特征

七、生态城市的概念

八、生态城市指标及指标体系

九、构建生态城市的步骤、阶段、规模和考核指标

十、生态小区

十一、结语

一、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危害

人口增加,居住拥挤

城市污染不断加剧

水源日趋紧张

城市交通拥挤以及工厂交通车辆噪音破坏了城市的宁静

城市范围内生态区域空间缩小,致使各种野生动物濒临绝迹

城市气候发生了局部变化

二、构建生态城市是城市
发展的必然

构建生态城市的方向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与协调,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并要求“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重要论述是“再造秀美山川”思想的深化和发展,是对全国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的科学概括和行动指南。也给生态城市的构建指明了方向。

构建生态城市的原因
目前,全国大中城市有660多个,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必将阻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危害也将更为严重。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

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三、国外生态城市要求

重视城市建设中的生态保护

1、不断提高人均绿地面积

2、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淘汰、迁移污 染较重的企业

3、进行工艺改革,推行清洁化生产

4、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5、推行对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

西方国家创建生态城市10项内容

(1)普及与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致力于疏浚城市内部、外部物质与能量循环途径的技术和措施研究;

(2)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保护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3)设立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部门,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体制;

(4)对城市进行生态重建(Ecological Rebuilding),力求为居民创造多样的自由生存空间;

(5)建立和恢复野生生物的生境;

(6)调整和完善城市生态经济结构;

(7)加强旧城、城市废弃土地的生态恢复;

(8)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

(9)取消汽车补贴政策;

(10)制定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参与生态城市建设。

联合国对生态城市的若干标准

有战略规划和生态学理论作指导

工业产品是绿色产品,提倡封闭式循环工艺系统

走有机农业的道路

居住区标准以提高人的寿命为原则

文化历史古迹要保护好,自然资源不能破坏,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把自然引入城市

四、城市的生态化


1、充分利用保护好城市周国的自然环境

2、搞好城市规划,精心安排市区绿地,建设花园城市

3、大力建设生态住宅小区

4、在城市建设中必须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5、要积极使用清洁能源,改变我国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

6、要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变废为宝和高效率使用资源

五、生态城市的描述


1、生态城市首先应该是一座绿色的园林城市,城市绿地覆盖率较高(50%以上)。

2、生态城市又是十座环境质量良好的城市。空气清新,有害气体的含量保持在最低水平(污染指数在50以下,即一类空气标准),不对居民的健康带来危害。

3、生态城市还是一个宁静的城市,生产和车辆发出的噪音被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4、生态城市的建筑风格应该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并讲究高尚的文化品味。


六、生态城市的主要特征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有本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大特征:

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

高效性 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

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

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的提高,它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且城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七、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概念
至今,生态城市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是作为一个生态城市理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生态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系统

生态城市是涉及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城市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复合系统。

生态城市既要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能保证增长的质量。

生态城市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生态城市应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统一体


八、生态城市指标及指标体系


九、构建生态城市的步骤、阶段、规模和考核指标

1.从构建的步骤上,建设生态城市可分“三步走”,即三个阶段:

第一步:起步期(初级阶段)大力宣传、倡导生态价值观,唤起人们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视,制定行动计划,建立示范工程,加强能力建设,对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功能进行初步调整,为建设阶段作好准备、打下基础。

第二步:建设期(过渡阶段)重在逐步调整、改造社会经济组织结构,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生态重构和生态恢复,增强城市共生能力,进一步增强人的生态意识,使之自觉广泛参与生态化建设。

第三步:成型期(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生态城市并不是处于“静止”的理想状态,而是自觉地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和行为诱导的手段实现其动态平衡、持续发展,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强。但若其正负反馈失衡或自我调控失灵也会导致衰败。

2.从发展阶段上
卫生城市 园林城市 山水城市 环保模范城市 城市生态化 生态城市

4.从指标和指标体系上:

(1)生态示范区:社会经济发展(6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5项)、农村环境保护(6项)、城镇环境保护(5项)、参考指标(4项)。

(2)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社会经济(5项)、环境质量(5项)、环境建设(10项)、环境管理(4项)、调整补充(10项)。

(3)生态城市:经济发展系统(8项)、社会发展系统(9项)、自然环境系统(11项)、人居环境系统(12项)。

(4)生态省:生态经济(10项)、社会发展(11项)、生态环境(17项)、生态文化(10项)。

十、生态住宅要求

能源

资源

环境

人文

1.能源要求

节能:利用清洁能源、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

2.资源要求

雨水收集处理技术

污水资源化技术

固废物资源化

3.环境要求

室内环境:防止化学物质污染


室外环境:增加绿地,美化环境

4.人文要求

生态观

一切活动有利于环境保护,不破坏生态,不污染环境

资源观

自然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

价值观

生态环境资源都有价值,不可任意破坏和污染

十一、结 语


1.当前无论是大中城市还是小城镇和乡村,生态化建设实践己在我国蓬勃展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生态化发展及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工业化和工业城市的反思,生态城市已不是纯自然的生态,而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共生的城市生态,它和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异曲而同工,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都具有提高市民文化素质与生活质量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生态环境条件千差万别,不可能单一的发展类型和发展模式,需因地制宜的创造各种生态城市规划类型和各种发展模式。

3.面向新世纪,人类的取向和选择必然是生态化。城市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城市离不开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创造性的规划设计需要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开展对生态城市的研究成为城市(规划)研究的前沿课题。改变传统的城市规划价值观,有必要在新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对当前城市规划理论进行根本性变革,系统地研究生态城市理论原理及其规划设计方法、手段、技术等一系列问题,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4.要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之自然、经济、社会生态化,根本的途径在于改变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采取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的模式,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目标,是城市生态化的必然,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5.生态城市理念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城市与自然共存的目标,对国内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在当今科学技术相当发达、人类改造自然(即干预自然)的能力远远超出以往的情形,人类必须意识到任何人居环境(包括城市)都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必需在生态极限内进行,并充分地体现在规划之中,这是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建立生态城市的根本保证。


6.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的总结:

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城市实质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城市价值取向所在,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

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循环经济,即用生态学原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融为一体,实行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循环经济模式。

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

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总之生态城市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自然生态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化。自然生态化是基础,经济生态化是条件,社会生态化是目的,复合生态化是前提。

总之新世纪也将是城市的世纪,面对城市化、人口、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只能走城乡生态化发展道路,构建生态城市,走可持续发展的路,这是城市的明天必然选择的道路。

(注:本文为金鉴明院士2003年1月27日在广州讲演幻灯稿,应作者要求内容有所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