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在中国新闻界的运用与发展态势 论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11
/ 2

关键字:电视台 栏目 社会 深度 报道 解释 世纪 新闻 发展

 深度报道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中国迅速崛起,至今已成为新闻媒体加强舆论监督、增强竞争力、提升传媒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有力手段。而深度报道在中国也一直是一个颇多争论的话题,仅定义一项,据我指导的博士生不完全统计,就有50多种。通过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
1.报道方式说,如:“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揭示其本质,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见程世寿《深度报道与新闻思维》,新华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2.文体说,如:“深度报道是介于动态新闻与新闻评论之间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文体”。(见吴培恭《重视和开展深度报道》,载《新闻学探讨与争鸣》1998年第3期);
3.思维方式说,如“深度报道是讲究新思维方式的报道”,“凡思想深刻,能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属性、相互关系与某种发展规律的新闻报道,能充分体现时代意义、社会意义的新闻报道均为深度报道”(何婕《深度报道——电视新闻报道的新思维》,载《新闻大学》1998年夏季号)。
笔者倾问于第一种理解,认为:深度报道是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全息组合、深刻透视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富有理性思辨的一种报道方式。

深度报道的前身是解释性新闻,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新闻学者把解释性新闻称为1929年经济危机的产物。那场席卷全美的经济危机使整个金元帝国一片混乱,美国人被打入了迷宫,不仅要求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更迫切要求了解事件的原因及其与政治、社会的关系。一些美国记者也意识到,运用客观报道手法的纯新闻已无法深入事件的深层,更无法剖析原因与揭示其影响与发展前景,这既不能满足读者要求,也违背记者的职责。于是,解释性新闻应运而生。但解释性新闻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才在美国新闻界占统治地位,并将解释性新闻理解为:运用背景材料来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或预示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报道。美国的新闻学家把解释性新闻报道的产生与发展,称为新闻写作的第三次革命。第一次新闻写作革命在18世纪中期,美英等国的新闻文体从英国文学的抒情散文体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顺序记事的新闻文体;第二次新闻写作革命在19世纪中期,讲究导语写作、以“倒金字塔”式结构为框架的新闻报道在美国产生并风靡世界。而解释性新闻(也称深层次报道、有深度的报道)作为第三次新闻写作革命的产物,目前仍占了美国报纸的大部分版靣,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一半以上的版靣被解释性新闻占据。因此,《世界大百科》把解释性新闻的增加列为20世纪美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确有其中道理。
中国的深度报道,有人说它是“西风东渐”的舶来品。我认为,不尽然。西方的解释性新闻当然对中国新闻界有很大影响,但外因还得通过内因起作用。从中国的新闻史看,20世纪初叶名记者黄远生所采写的“北京通信”,其中有一些报道如《闷葫芦之政局》、《张振武案之研究》等,实际上是我国深度报道的开端与雏形。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新闻报道实践与新闻教学实践中称之为“述评性新闻”、“研究性工作通讯”、“新闻性调查报告”还有一些带有分析议论的大通讯特写,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深度报道,只是当时大家都沒有这么思考与理解。
深度报道在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迅速崛起,主要是顺应了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改革开放的年代,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需要新闻传媒作出准确的科学的解释与回答。一些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的问题,光靠动态新闻增加信息量已无法解答,需要有分析解释性、评论性、调查研究性的新闻报道去解决,深度报道应运而生。同时,新闻竞争又促进了深度报道的发展。报社考虑到报纸新闻无法与广播新闻、电视新闻争速度、抢时效、比形象生动,首先在深度报道方靣下功夫;随即,电台、电视台也急起直追,扬长补短,也办起深度报道栏目,因此形成了深度报道热。开风气之先的应是《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与新华通讯社,涌现了如《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有关大兴安岭火灾的“三色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上海在反思中奋起》等一批深度报道。《经济日报》还在1987年组织了关于关广梅现象的大讨论,这种受众广泛参与的讨论式的连续报道成为报纸深度报道的新样式。其他报纸也争相响应,掀起了中国深度报道的高潮,广播电视系统也不甘落后,纷纷效法,如上海电视台的深度报道栏目《新闻透视》就是1987年7月创办的,一直坚持如今,形成了品牌。因此有学者称1987年为“深度报道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确是深度报道在中国“开篇便精彩”的时期。深度报道在中国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中国社会转型、思想解放的社会特征相呼应,也与中国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的觉醒相关联。
中国深度报道的崛起与发展,以报纸从1985年以来深度报道大发展为依据,大致可分为1985至1991年、1992年至今两个阶段,正是顺应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两次社会转型。如果说在第一个阶段,中国的深度报道主要表现在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左”的思想影响,对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回顾与反思;那么第二阶段,中国的深度报道就在“舆论监督”的指导思想下,发挥更自觉积极的作用。虽然在党的十三大文件中就有“舆论监督”的提法,但真正贯彻与普及却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后,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重视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1994年4月中央电视台在晚间黄金时间开办评论类的深度报道栏目《焦点访谈》,同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播深度报道栏目《新闻纵横》,都是我国主流媒体在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方靣的代表作。当然,中国电视新闻起步较晚,电视深度报道起步更晚,但发展势头却更迅猛。以中央电视台为例,虽然早在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开办了第一个述评型的深度报道栏目《观察与思考》(至1993年底停办),进行了依照电视传播规律制播述评类节目的尝试,获得成功;但从目前眼光看,毕竟显得幼嫩与粗糙。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办的《焦点访谈》的栏目定位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基本原则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栏目宗旨是“把握生活主流,遵循电视规律,增强传播效果”。《焦点访谈》的成功,获得了中央领导李鹏、朱镕基同志的肯定,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为《焦点访谈》题词:“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焦点访谈》的创新之处,正是在我国开创了“记者主持人”和“评论型电视深度报道”的先河。它与以前的电视新闻节目相比,犹如吹来一股报道新风,这种新鲜性与开创性不仅表现在尖锐泼辣的栏目风格上,更表现在前所未有的报道思想深度与力度上。近几年来,我国各省、市(地区)级、乃至县级电视台纷纷推出10至15分钟的深度报道栏目,很大程度上受《焦点访谈》的影响。在电视界称之为“焦点访谈现象”、“克隆现象”。不管如何见智见仁评说,《焦点访谈》的成功,表明我国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继报纸深度报道之后,已经进入一个比较成熟和成型的阶段,而且从单个深度报道节目制作进入批量深度报道栏目制作的阶段。在我国深度报道的发展史上,《焦点访谈》具有里程碑式的典范意义。


   
 
从电视深度报道的类型看,越来越呈现多样化:除了上述的述评型电视深度报道、评论型电视深度报道外,1996年5月中央电视台又推出调查型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有学者称前两种深度报道为“主观性”深度报道;而后一种为“客观性”深度报道。《新闻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地展示“新闻背后的新闻”、“原因背后的原因”,虽然也有一些评论语言,但不是节目的指向,评价与主张让观众自己去把握与领悟。电视深度报道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大型现场直播(又称“大放送”),如中央电视台对香港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35周年国庆阅兵式、50周年国庆阅兵式的大型现场直播,以及今年3月20日起对伊拉克战争的现场直播,有新闻事件的现场情景与进展情况、有记者、主持人、专家权威的评论与意见,而且现场感、时效性特别强烈,应是电视深度报道的一种创新模式。
从报纸目前的深度报道样式看,特别是主流媒体党报的深度报道,基本上是两大类:评述型深度报道与调查型深度报道。以《人民日报》今年6月份为例,受读者称道的评论型深度报道如《文明生活:危机催生的热望——透过非典看转变(上)》、《责任•协作•效率——透过非典看转变(下)》,分析非典灾难与危机如何催生人们的觉悟,如何给精神文明带来契机,如何给社会协作与提高工效带来动力;被企业家与白领人士关注的调查型深度报道如《台商投资,重苏轻浙?——苏南浙北地区引进台商对比调查》,用事实对比来说理,很有现实指导意义,充分显示了中国主流媒体的社会守望者功能与社会进步推进器功能。而一些周报周刊,则利用日报总是以动态新闻为版靣主角的传统思路与做法,进行“错位竞争”,将深度报道作为主打产品,也取得了成功。如《南方周末》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周末报最兴旺的时期,定位以娱乐新闻、社会新闻为主,发行量一般。1993年《南方周末》改版,策划者敏感地意识到传媒市场与受众需求市场的变化,走上严肃的关心民生疾苦的办报之路,形成并实践“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理念,并以深度报道为主打产品,产生了巨大的效益,至今发行量稳定超过一百多万份,读者七百多万,成为中国有影响力的政经类报纸。
目前中国的深度报道正处在活跃期,它的发展前景看好:
1.经济领域的深度报道在数量上增加、质量上提高。据我的博士生抽样统计,《焦点访谈》栏目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类深度报道量占总量的百分比每季度都在40%以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以后,全球化视野的经济领域深度报道将是深度报道的一个持续热点。“新生代”财经媒体《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主要报道品种就是深度报道,以入世的中国经济的变革作为总的报道对象,加强了宏观分析。
2.随着中国入世后“信息透明度”原则的贯彻、党的十六大以后的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调查型深度报道将有更大的发展。在我国今年抗非典的新闻报道中,“信息透明度”原则得到很好的贯彻,一批全方位透视非典的调查性深度报道起到了安定民心的社会“稳压器”、动员社会各界的“协调器”与促进社会进步与加强城市管理的“推进器”的作用。
3.评论型深度报道不再局限于曝光式的批评性报道,更多的眼光投向富有建设性的议题。无论报纸还是广播电视的深度报道,都更注意捕捉“社情民意”,报道百姓真正关心的话题,例如再就业工程、房改政策出台、医疗制度改革、帮困扶贫工作、全民健身、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社区文化建设等等。
4.电视现场直播类深度报道,在应对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中,将越来越显示其“独门武器”的威力。在这次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凤凰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都几乎在第一时间里通过卫星现场直播、前方记者播报、专家评析、同声传译、电话连线、字幕移动等,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伊拉克战争的战况及其社会背景、发展趋势等,使新闻现场与受众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大大缩短。当然,这种报道方式需要现代高科技传播技术与手段的支持,需要放在中国媒体发展战略的地位中考虑。
最后还需指出的,中国深度报道的发展,需要一大批优秀的深度报道策划人、前方记者与栏目主持人,他们的理论、法制、政策修养,业务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知识素养,作风修养,以及职业道德与体魄、心理素质等都应是一流的。而这方靣差距还很大,正需要中国新闻界与新闻教育界共同努力奋斗才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