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物理治疗与康复训练对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早期物理治疗与康复训练对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的疗效观察 ;

王晓瑜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 116011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物理治疗与康复训练对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收治急性脑血管病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训练及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物理治疗与康复训练,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74.42%,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要低,P<0.05;生活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要高,P<0.05;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要高,P<0.05。结论:早期物理治疗与康复训练对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效果显著,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能力水平。

关键词:早期物理治疗;康复训练;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

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疾病,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患病后可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对患者生活造成沉重负担[1]。急性期脑血管病的康复训练是康复的关键阶段,对患者的后期康复效果有直接影响。本研究采用早期物理治疗与康复训练对急性脑血管病治疗,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收治急性脑血管病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46.82±6.24)岁;脑梗塞32例,脑出血11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47.24±6.53)岁;脑梗塞31例,脑出血12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训练及护理,早期摆位、移位、日常活动训练等。

观察组给予早期物理治疗与康复训练,具体如下。用神经康复重建仪,取患者坐位或卧位,将患肢放在病床上,用酒精清洁前臂外侧皮肤,上肢:将电极正极贴在腕背侧横纹上6cm处,依次向上贴附于皮肤表面,负极贴附于前臂外侧上1/3处;下肢:正极于腓肌及小腿上,负极于小腿的上外方处;接地极于正负极中间;刺激频率30Hz,强度0-60mA,波宽200uS,刺激时间5s,间歇20s,一次治疗40min,一天治疗1次,1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低越好,生活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越高越好。

1.4疗效判定

痊愈:语言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等恢复正常,可独立行走和独立生活;有效: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改善,肌力恢复Ⅳ级以上,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无效:临床症状没有变化,生活不能自理。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所得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方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74.4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痊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对照组

43

14(32.56)

18(41.86)

11(25.58)

(74.42)

观察组

43

21(48.84)

19(44.19)

3(6.98)

(93.0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74.42%,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要低,P<0.05;生活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要高,P<0.05;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要高,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分)

组别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生活能力评分

运动功能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32.13±0.35

12.68±0.74

45.02±1.45

71.34±2.05

21.48±1.82

25.64±1.06

观察组

32.24±0.43

9.76±0.53

45.06±1.38

89.13±2.57

21.37±1.65

32.03±1.02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有着严重影响[2]。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患者卧床时间较长,极易出现继发性残疾和其他并发症[3]。早期体位摆放,主动及被动关节活动,可预防关节畸形、挛缩,翻身可预防发生褥疮。神经康复重建仪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神经促通技术、脑循环保护治疗充分结合,使患者加强独立训练,引导患者按照正确运动模式运动,充分调动患者积极性,改善患者运功功能和生活能力,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肢体功能恢复[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74.42%,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要低,P<0.05;生活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要高,P<0.05;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要高,P<0.05。可见,早期物理治疗与康复训练对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效果显著,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生活能力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

综上所述,早期物理治疗与康复训练对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效果显著,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彭晓奇.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肢体功能的影响观察[J].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8, v.31;No.458(03):105-106.

[2]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肢体功能的影响[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6(9):43-45.

[3]黄建斌. 规范化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出血后遗症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福建医药杂志, 2017, 39(3):62-64.

[4]索朝霞, 张秋生. 急性脑血管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5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