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对失独家庭成员抑郁、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对失独家庭成员抑郁、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

邬甬徐

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0080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团体心理干预对失独家庭成员抑郁、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影响。方法 基于街道计生办协助与调查显示我街道在住失独老人91名,通过对老人进行抑郁问卷调查(SD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调查(PSSS)及应对量表调查后显示86名老人存在抑郁症状,固将86名老人分为干预组(n=43)与对照组(n=43),分别在研究期间予以团体心理干预与常规社会支持。比较分析研究结束后两组失独老人焦虑(SAS)、抑郁(SDS)情绪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经组间比较显示干预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失独老人中应用团体心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提升后续生活质量,故可在各地区予以推广、运用。

【关键词】团体心理干预;失独家庭成员;抑郁、焦虑情绪;生活质量

独生子女父母因子女意外死亡后不考虑再生育或收养的家庭被称为计生特扶家庭,俗称失独家庭[1]。此种现象是我国计划生育实践的结果,其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息息相关,笔者所在的街道计生办于2017年对辖区内失独家庭进行研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失独家庭大部分成员均面临巨大的精神困扰,因此对其实施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团体心理干预对失独家庭成员抑郁、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影响,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街道86名存在抑郁情绪的失独老人纳入本次研究中,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n=43)与对照组(n=43),其中干预组男16名,女27名,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4.50±11.50)岁;对照组男19名,女24名,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5.50±12.50)岁;纳入标准:经问卷调查后显示存在抑郁情绪者、知情本次研究且签订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年迈、不具备行动能力者、不具备自主表达能力者。将两组年龄等基线资料纳入统计学中分析显示并无明显差异(P>0.05),可予以比较分析。且所有接受研究老人均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仍使用常规的社会支持方式,干预组通过社工匹配帮助,家庭医生随访,社区活动干预及专业人员心理辅导的方式进行团体心理干预。(1)志愿者匹配帮助:一户家庭匹配一名志愿者(可以为邻居、居委干部)每周进行1次家访,时间2小时。(2)家庭医生随访:通过签约家庭医生对其进行每月1次的家访,未签约的家庭为所在辖区全科医生担任。主要为聊天形式,引导失独老人主动述说,交流,时间半小时。(3)社区团体干预活动:每季度组织愿意参加社区活动的测试者进行一次活动。(4)专业人员心理辅导:干预组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师及心理治疗师的心理辅导,必要时配备药物治疗。

1.3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研究结束后两组失独老人焦虑(SAS)、抑郁(SDS)情绪及生活质量情况。其中SAS、SDS量表评分越低表示失独老人心理情绪越好;生活质量采用QLQ(生活质量量表)予以评定,其中含括生理功能、总体健康、社交能力、情感健康、情感职能等方面内容,其中评分越高表示失独老人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1.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5dbbd093bd747_html_f5a0e8468676e27f.gif ±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情况比较[5dbbd093bd747_html_f5a0e8468676e27f.gif±s/]

干预组(n=43),干预前:SAS(54.67±6.51)、SDS(59.33±7.87),干预后:SAS(42.06±6.01)、SDS(43.77±6.20)。

对照组(n=43),干预前:SAS(55.04±6.49)、SDS(58.64±7.62),干预后:SAS(53.08±6.42)、SDS(56.04±6.48)。(干预前:t=0.264,P=0.793、t=0.413,P=0.681;t=8.217,P=0.000、t=8.972,P=0.000) 经组间比较显示干预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干预后生活治疗情况[5dbbd093bd747_html_f5a0e8468676e27f.gif±s/]

干预组(n=43),生理功能(65.47±21.52)、总体健康(63.71±21.28)、社交能力(65.50±21.87)、情感健康(64.09±21.54)、情感职能(62.33±21.06);

对照组(n=43),生理功能(50.98±18.64)、总体健康(48.79±17.32)、社交能力(49.42±17.88)、情感健康(49.75±17.91)、情感职能(51.77±18.75);(t=3.337,P=0.001、t=3.566,P=0.001、t=3.733,P=0.000、t=3.357,P=0.001、t=2.456,P=0.016),经组间比较显示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团体心理干预是基于团体环境为该团体成员提供一系列指导与心理支持的辅导形式,团体心理干预主要通过将适宜的辅导方式及策略加以有效运用,通过团体内的人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个体在与团员交流过程中不断学习、观察、体会,以接纳自我、认识自我,同时对人际关系进行调整与改善,以新的态度与行为迎接生活[2]。最终缓解或消除心理压力与不良情绪,不断对自身适应能力进行激发,充分认识到自身具有预防与解决相关问题的方式与措施。

本研究对失独家庭采取团体心理干预形式,组织居委干部、心理医生及志愿者等相关人员参与研究,其与被研究团体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与深厚的友谊,且彼此之间的信任感明显提升,进一步改善了失独老人的焦虑、抑郁情绪,在生活质量方面也得到显著提升[3]。通过护理干预前的评价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均高于50分,证明其均达到可纳入研究的焦虑、抑郁状态。经过比较两组干预前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评分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由于本次研究的特殊性,在干预前未对研究样本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经过一段时间干预后显示,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明,团体心理干预的有效应用可提高被研究者的生活质量。

团体心理干预属于简便、经济、高效的干预手段[4]。在团队干预过程中需充分注意干预时机,针对部分存在极度悲伤中的人群其实并不适合参加团体活动,因而相关研究人员应注意暴恐被研究人员的情绪与状态,在适当是予以鼓励,使其及早走出悲伤情绪[5]。本研究中干预组予以团体心理干预相较于对照组予以传统社会支持而言更具优势,且最终在干预后焦虑、抑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价方面的数据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将团体心理干预应用于失独家庭成员干预过程中效果确切,可对其焦虑、抑郁情绪予以有效改善,同步提升生活质量,因此该护理模式可在各地区社区或街道中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海琴, 金辉华, 姬文慧. 团体心理干预对失独家庭成员抑郁、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上海医药, 2017, 38(4):51-53.

[2].谢聪, 倪小玲, 张海芬, et al. 失独家庭夫妇生活质量和心理卫生状况对照研究[J]. 重庆医学, 2017, 46(36):5145-5148.

[3].王凤成, 朱敏. 门诊失独老人孤独抑郁情绪调查及心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 心理医生, 2016, 22(14):91-92.

[4].张雯, 王安妮, 姚抒予, et al. 失独者抑郁症状的分布特征及与心理弹性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6, 30(8):612-617.

[5].张雯, 王安妮, 罗媛慧, et al. 失独者抑郁症状的潜在类别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23):2828-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