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可靠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1

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可靠吗

曲木马里

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614300

近年来随着内镜诊断技术的发展,这类技术在临床中已经在各类疾病的临床诊断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可借助内镜在无创情况下实现对患者部分消化器官段落内病变情况的有效观测,进而实现对患者具体疾病类型的有效诊断。目前,随着我国医疗条件水平的不断提升,Barrett食管这一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较先前出现了明显提升,但对于此类疾病的诊断,部分患者对于消化内镜的诊断效果仍抱有较大疑问,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从以下几点来对内镜检查对于Barrett食管具有的诊断价值进行了解,以解答部分患者所存在的疑问。

一、Barrett食管是什么疾病?

巴雷特食管,是指由于人体食管下端存在异常柱状上皮覆盖的的病理症状,且多由于各类慢性消化性溃疡、食管炎综合综合作用所致,且有临床研究指出此类疾病的发生与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病情有密切关系,故普遍将其认为是获得性疾病,于1950年被医学家Norman Barrett所提出,故以此命名。但有部分研究指出,由于现有病例资料表明巴雷特食管的最小发病年龄为1个月,最大发病年龄为88岁,故其发病或与胎儿时期食管柱状上皮组织被鳞状上皮替代有关。患者发病后,可由于反流性食管炎及其伴随病变引发胸骨后烧灼、胸痛、反胃、反酸等常见症状,且部分患者可出现食管狭窄或吞咽困难,并具有一定癌变风险,故此类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风险性,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患者病情进展的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二、引发巴雷特食管症状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临床研究表明,Barrett食管疾病症状并不是由其自身所引发的,而是由其致病因反流性食管炎所引发,其中由于胃酸反流可造成的症状主要为反酸、胃灼、烧心及上腹痛。而食管狭窄、吞咽困难的发生则主要有以下因素:(1)鳞-柱状上皮交界处异常覆盖增生所导致的狭窄;(2)慢性食管炎影响下食管内壁上皮组织炎症反应作用下纤维化增生,导致食管蠕动功能退化;(3)急性食管炎所造成的食管痉挛;(4)巴雷特食管进展为柱状上皮食管腺癌所造成的管腔狭窄、梗阻。

但上述症状并非所有患者都有,由于柱状上皮组织对于对消化液刺激性敏感度较差,故部分患者除有早期常规症状外,中后期则均无症状,且巴雷特食管碎壳引发上消化道大出血,但出血症状多以慢性缺铁性贫血表现。

三、巴雷特食管的内镜诊断优势有哪些?

消化内镜作为近年来在临床中兴起的一类新型诊断技术,可将设备经口腔、咽喉进入食管段落对患者内壁组织病变进行直观判断,且具有无创、不适感较轻微、诊断直观的特点,而逐渐成为了当下消化内科疾病诊断的主要初诊手段,且巴雷特食管是食管腺癌唯一被公认的癌前病变,故采用内镜手段对巴雷特食管进行诊断对于患者病情进展变化诊断具有积极意义,且主要具有以下标准:

(一)基础诊断标准

当内镜检查下存在可见食管鳞状上皮与胃柱状上皮交界线,如齿状线、Z线、SCJ,相对于胃食管结合部存在大于1cm范围上移,且经病理分析证实食管下段鳞状上皮组织已经完全被柱状上皮替代时,即可诊断为初步巴雷特食管,但为进一步明确肠化或上皮内瘤变情况,则需对病变组织周边纵向取活检组织4块,每块间隔2cm进行病理活检,若病变为舌型,则每2cm间隔内则需取活检组织多块块,进行病理检验。对于确诊巴雷特食管但缺少肠上皮化生生理变化者,则应在诊断3~5年内,予以二次内镜检查及活检。

(二)分型诊断标准

临床中对于巴雷特食管的分型主要采取以下内镜下分型标准及化生柱状上皮组织浸润长度进行分型,分型依据如下:长段巴雷特食管,即化生柱状上皮组织已累及食管全周,且累及长度≥3cm。短段巴雷特食管,即化生柱状上皮组织进展虽未累及食管全周或在累及全周情况下,长度在1~3cm范围内者。

近年来,随着对食管腺癌研究的深入,有研究指出巴雷特食管基础上引发的食管腺癌患者占比高达80%,故巴雷特食管所造成的黏膜瘤变看而逐渐进展为食管腺癌,对患者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在内镜检查中还可根据巴雷特黏膜组织病理性变化进行如下分型:全周型,即食管内壁红色黏膜已延伸至食管全周,且无限接近胃黏膜组织,游离缘距食管下括约肌长度>3cm者;岛型,即齿状线上缘1cm处出现斑片状、岛屿状分布红色黏膜者;舌型,即红色粘膜进展至与齿状线相连,并伸向食管呈半岛状分布者,且伴有食道溃疡或食管狭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