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疼痛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分析

王远长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 康复二科 150088

【摘要】目的 探究疼痛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抽选我科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56例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反应,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对性疼痛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为(2.96±0.20)分,低于对照组的疼痛评分(5.65±0.51)分,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疼痛患者实施针对性治疗能够有效减轻疼痛程度,有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疼痛;治疗方法

疼痛是由痛觉和疼痛引起的情感变化两方面组成,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往往产生疼痛。疼痛是病人就诊时最常听到的主诉之一,几乎人人都有过的疼痛的感觉体验,也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或体征。抽选我科收治的56例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疼痛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我科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56例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反应。其中男性患者37例(占66.07%),女性患者19例(占33.93%),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52.4±1.5)岁。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对性疼痛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具体如下。

1.2.1分析疼痛治疗适应证

(1)骨关节、软组织疾病及损伤性疼痛:颈椎病、肩周病、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炎、腰肌劳损及腱鞘炎等引起的疼痛。

(2)神经痛:神经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周围神经炎、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及幻肢痛。

(3)神经血管性疼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雷诺病等。

(4)内脏性疼痛:急性胰腺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泌尿系和胆道结石疼痛等。

(5)手术创伤性疼痛:各种术后疼痛。

(6)癌性疼痛:各种癌症引起的疼痛。

(7)神经麻痹痉挛性痛:面神经麻痹或痉挛、眼睑痉挛和周围神经麻痹、抽搐、痉挛等。

(8)其他疾病痛:小腿溃疡、褥疮、冻疮等疼痛。

1.2.2针对性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适用于创伤、手术后疼痛、晚期癌痛和内脏绞痛,常用的药物有:①麻醉性镇痛药:临床上最常用的是阿片碱类如吗啡、芬太尼、哌替啶、双氢埃托啡等药,其特点是镇痛效能强,常用于急性疼痛,但有成瘾性和呼吸抑制作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②解热镇痛药:主要有水杨酸盐类(阿司匹林)、胺苯酚类(非那西丁)、吡唑酮类(氨基比林)其特点是有解热消炎镇痛作用,对中等度急慢性疼痛效果较好,如肌肉痛、关节痛、头痛及风湿性疼痛,无成瘾性、但对胃肠道的刺激性较大,消化道溃疡病人慎用或禁用[1]。③安定药:如地西泮、氯丙嗪等药,有抗焦虑、遗忘和镇静作用,与镇痛药物合用可增强镇痛效果。

(2)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是疼痛治疗常用的有效方法,其机制是阻断疼痛传导通路,解除由于疼痛刺激引起的血管收缩和肌肉痉挛-局部缺血缺氧-疼痛加重的恶性循环,从而有效、快速解除病人的疼痛[2]。常用的药物有局麻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维生素,为麻醉科治疗疼痛的主要手段。

(3)物理疗法:主要有冷、热、光、电、超声、振荡等几种物理治疗方法。

(4)外科手术:三叉神经切断术、经皮脊髓束切断术、丘脑切除术、肿瘤切除术等[3]

(5)精神心理疗法:催眠术、松弛术、生物反馈疗法等。

2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采用VAS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简称 VAS),观察患者疼痛评分,即在纸上划一条10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程度。0~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

3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疼痛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的疼痛反应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5dd11bf8e12d7_html_f5a0e8468676e27f.gif ±s,分)

组别

VAS疼痛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7.45±0.73

2.96±0.20

对照组

7.83±0.42

5.65±0.51

4讨论

“疼痛”与人类起源同时出现,是每个人自出生至死亡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经常、普遍遇到的问题。疼痛是由于机体内外较强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临床症状,是机体的主观感觉和体征,包含有生理和精神情绪经验等心理各方面的因素。疼痛的生理反应包括疼痛感觉和疼痛反应,其生理学意义在于机体对伤害反应的一种适应性防御反应,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过强的疼痛可以给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4]。同时机体对疼痛的感受和反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增加了临床治疗的复杂性。疼痛患者往往伴随有不安、紧张、焦虑和痛苦等情绪变化。它所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对患者不利,如手术后疼痛可能影响患者的恢复,而许多长期受慢性疼痛困扰的患者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亟需治疗解决[5]。严重的疼痛不仅影响或剥夺患者的劳动能力,甚至可使患者丧失生活的勇气。因此,痛症(包括癌性疼痛和非癌性疼痛)不单纯是医学生物学的问题,已构成为社会学问题,成为当今医学界急需解决的问题。疼痛治疗不单是止痛,消除病因,更重要的是给予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恢复身体健康。本研究中两组疼痛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为(2.96±0.20)分,低于对照组的疼痛评分(5.65±0.51)分,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疼痛患者实施针对性治疗能够有效减轻疼痛程度,有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伟兰,路桂军.疼痛治疗病区镇痛药和辅助性镇痛药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7,(4):232-235.

[2]王占强,季称心.癌痛患者疼痛门诊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52).

[3]刘长信,温建民,李多多.中国式疼痛治疗模式的应用探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10).

[4]宋俊梅,付曦.癌性疼痛治疗现状[J].现代医药卫生,2015,(7):1010-1013.

[5]刘俊,孔羽,曾庆武,李志勇,熊薇.多模式联合治疗在开胸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12):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