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小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小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林彤

湖南航天医院 湖南 长沙 410205

【摘要】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小血管病的疗效,为该病治疗提供更多临床依据。方法:将80例脑小血管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降压、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值,并统计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后的ET-1和vWF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NO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ET-1、vWF和NO水平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小血管病可有效调节血管内皮损伤因子水平,缓解内皮损伤,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脑小血管病是指颅内小血管病变所致临床、认知、影像学和病理表现的综合征,主要累及颅内小动脉、小静脉、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病因的25%~30%,容易导致认知障碍及痴呆的发生[1]。目前临床治疗该病尚无特异治疗,主要采取降压、降血脂和抗血小板等治疗,但临床疗效欠佳。而丁苯酞是近年国家研发的I类新药,可改善缺血区微循环,增加血流灌注[2]。本研究选取我院部分脑小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了丁苯酞软胶囊对该病的临床疗效,现将过程和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小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和MRI确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1例和19例,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为(61.29±5.73)岁;观察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3例和17例,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为(62.18±5.5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均使用尼莫地平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3010,规格:30mg)降血压,每次30mg,每日三次;和硫酸氯吡格雷片(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83,规格:75mg)抗血小板,每次75mg,每日一次,疗程均为20日。并根据患者基础疾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如高血糖者使用胰岛素或阿卡波糖等口服制剂降血糖,高血脂者使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299,规格:0.1g),空腹口服,0.2g/次,每次三次,疗程为20日。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值,并统计治疗总有效率。①细胞因子包括内皮素-1 (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和一氧化氮(NO),采集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5mL,使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进行检测。②临床疗效参考NIHSS 评分[3]划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为NIHSS 评分降低≥80%,有效为NIHSS 评分降低20%~79%,无效为NIHSS 评分降低<2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观察指标数据使用SPSS20.0进行处理,用(5dd20c6e98796_html_f5a0e8468676e27f.gif5dd20c6e98796_html_3b0f2e142db87017.gif s)描述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法;用[n(%)]的形式描述计数资料,比较采用用χ2检验法,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ET-1、vWF和NO水平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ET-1和vWF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NO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ET-1、vWF和NO水平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比较(5dd20c6e98796_html_d3801d611e58c749.gif ±s)

组别

例数

ET-1(pg·mL-1

vWF(U·L-1

NO(umol·L-1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40

92.22±10.09

75.32±9.17

136.43±18.59

98.06±15.41

71.15±9.27

76.97±8.48

观察组

40

91.84±10.18

58.25±7.69▲﹟

134.96±19.14

85.72±11.39▲﹟

72.91±9.14

82.53±10.40▲﹟

t

--

0.168

9.021

0.348

4.073

0.855

2.621

P

--

0.867

0.000

0.729

0.000

0.395

0.01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40

10

17

13

67.50(27/40)

观察组

40

15

20

5

87.50(35/40)

χ2

--

4.588

P

--

0.032

3讨论

脑小血管病是由于各种病因累及颅内小血管的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脑微出血、脑白质病变、脑小动脉硬化和血管周围腔隙扩大等,患者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运动迟缓和执行功能障碍等症状[4]。目前临床治疗该病尚缺乏特异方案,主要使用降血压药、调血脂药和抗血小板药等药物对症支持治疗,但临床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寻求一种有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延缓脑小血管病进程的治疗方案已成为该病治疗研究的热点课题。

丁苯酞为近年研发的一类改善脑部微循环新药,具有较强的抗缺血性脑损伤药理活性,已在临床逐渐用于脑缺血疾病治疗。本研究观察了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小血管病,并选取了血管内皮功能评价的经典指标ET-1和NO,以及血管内皮损伤的特异标志物vWF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的ET-1和vWF较治疗前明显降低,NO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ET-1、vWF和NO水平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小血管病可有效调节血管内皮损伤因子水平,缓解内皮损伤,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丁苯酞可增加脑组织VEGF表达,保护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完整性,并提高细胞外液6-酮-PGF/TXB2比值减轻血管痉挛,恢复血管管径,增加缺血区灌注,从而缓解血管内皮损伤,改善内皮功能,保证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的物质交换,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提高临床疗效[5]

综上所述,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小血管病可有效调节血管内皮损伤因子水平,缓解内皮损伤,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文磊,韩红梅,王国强,等.脑小血管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7,16(2):204-208.

[2]胡明,肖向建,吕佩源,等.脑小血管病的六大热点及其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6,15(7):661-665,669.

[3]欧艳.NIHSS评分与SSS评分对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4,32(19):3124-3126.

[4]蒋胶胶,杨改清,徐志强,等.脑小血管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8,26(8):628-631.

[5]孙国兵,郭珍立,谭倩.丁苯酞对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及脑血管储备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23):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