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在病毒性肝炎治疗分析

/ 2

干扰素在病毒性肝炎治疗分析

齐成东

湖南省耒阳市人民医院 湖南 耒阳 421800

【摘 要】目的:分析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8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硬币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研究组(41例),对照组运用传统保肝法治疗,研究组运用干扰素α-1b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后HBV-DNA、HBeAg血清、HBeAg阴转率同对照组比较,对照组均低于研究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可有效降低血清病毒水平,提升肝功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优先选择和大力推广。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干扰素;治疗效果

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发病率高,传播途径比较复杂。症状表现为发热、黄疸、恶心呕吐等,病情严重者还会表现出关节痛、肝功能损害、呼吸道症状等,会极大的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不及时治疗又会向重症肝炎发展,甚至直接导致患者死亡[1]。鉴于此,合理选择治疗药物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本文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8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现对治疗效果作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8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2],并经实验室及临床相关检查确诊;②以往未长期服用免疫调节及其他类型的抗病毒药物;③HBC、HBsAg、HBeAg检查结果均呈现阳性;④患者自愿参与本次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有恶性肿瘤、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等病症;②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病变;③失代偿性肝硬化、混合或重叠其他类型肝炎病毒感染。通过硬币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研究组(41例)。对照组男患者28例,女患者13例,患者年龄24-60(38.4±5.2)岁;研究组男患者27例,女患者14例,患者年龄25-61(39.5±5.1)岁。

方法

对照组运用传统保肝法治疗,250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150mg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行静脉滴注,每天1次;水飞蓟素胶囊口服,105mg/次,每天3次。研究组运用干扰素α-1b治疗,给药方式为肌肉注射,每次5mg,治疗15天后间隔1d再次按照此剂量治疗3个月。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对两组恶心呕吐、发热、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在治疗后观察两组HBV-DNA、HBeAg血清、HBeAg阴转情况。

统计学分析

全部得到的数据以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计数资料以百分率(%)加以描述,组间进行比较时运用x2检验,P<0.05证明组间出现了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相关指标水平情况的差异

对照组HBV-DNA、HBeAg血清、HBeAg阴转率与研究组进行比较,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示。

1 对比两组相关指标水平情况的差异[n%]

组别

例数

HBeAg阴转

HBeAg血清阴转

HBV-DNA阴转

对照组

41

17(41.47)

3(7.32)

7(17.07)

研究组

41

32(78.05)

16(39.02)

25(60.98)

x2

11.4100

11.5773

16.6050

P值

0.0007

0.0006

0.0000

2.2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

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各自为46.34%、17.07%,组间展开比较,对照组较研究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所示。

2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n%]

组别

例数

头痛

恶心呕吐

发热

不良反应

对照组

41

5(12.20)

8(19.51)

6(14.63)

19(46.34)

研究组

41

1(2.44)

4(9.76)

2(4.88)

7(17.07)

x2

8.1099

P值

0.0044

3 讨论

病毒性肝炎属于临床十分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如若不及时控制病情发展,不仅会引起大范围的染病,还会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等病症,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临床对病毒性肝炎提出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有效清除病毒的同时减轻肝脏炎性坏死程度,做好肝硬化、肝癌预防。传统保肝治疗方法是借助药物治疗的方式改善肝功能,促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以降低病毒水平。此种治疗方法效果并不明显,病情容易复发。大部分学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3],抗病毒治疗对病毒性肝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干扰素应用于病毒性肝炎治疗工作中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干扰素是临床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常用药物,其主要作用在于抗肿瘤、抗病毒。其主要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的方式,对细胞合成起到诱导作用并将多种抗病毒蛋白分泌出来,抑制细胞内病毒的繁殖,显著提升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促使淋巴细胞杀伤靶细胞的功能增强。与此同时,干扰素可促使患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和谷丙转氨酶水平明显降低,对病情恶性发展进行延缓。研究发现[4],干扰素不仅具备抗病毒和调节免疫的作用,还可起到抗肝纤维化的功效。相关报道证实[5],肝纤维化是引起肝细胞损伤的原因之一,机体在发生肝炎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被激活,将大量细胞因子合成并分泌出来,进而对肝细胞合成分泌大量肿瘤坏死因子起到诱导作用,导致肝纤维化。另有文献报道[6],选择干扰素治疗病毒性感染的方法,可对慢性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纤维化进行有效抑制,使肝癌、肝硬化的发生危险明显降低。在病毒性肝炎治疗中应用干扰素,可将其抗病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肝功能快速好转,避免病情持续恶化,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由本次研究所得结果可知,两组治疗后HBV-DNA、HBeAg血清、HBeAg阴转率相比,研究组均比对照组高,组间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研究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得到如下治疗体会,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可有效降低血清病毒水平,提升肝功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优先选择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田立峰.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8(24):17.

[2] 曾召海,朱魏.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小儿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15):177-178.

[3] 任彦,袁丹,张威威,李菁慧.干扰素对于病毒性肝炎治疗效果的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46):69-70.

[4] 赵亚娟,孔霞,郭姝君,等.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患者效果分析[J].海峡药学,2018,30(05):188-189.

[5] 吕艳艳,薛阳利,陶美花,等.黄芩苷联合干扰素α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8,47(05):643-645.

[6]殷耀平.分析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0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