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工作的几点看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对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工作的几点看法

李政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二四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541000

摘要:当前我国医疗技术逐渐的提高,研究中尚未明确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认为咽鼓管功能异常或感染可能是主要发病原因。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前者通过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应用表面活性物质,缓解症状,降低不适感。后者利用鼓膜穿刺手术、鼓膜切开置管术或是造孔手术治疗。近年来,在医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开始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手术法、电子鼻腔喉镜下的药物注射治疗法,治疗效果较好,有助于促进中耳内外的气压平衡,使咽鼓管的生理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充分发挥细胞因子拮抗剂在分泌性中耳炎中的预防以及治疗作用。

关键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工作;几点看法

引言

近年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逐渐提升,临床表现为中耳积液以及听力下降,由于鼓室积液特点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渗出型、浆液型、卡他型以及粘液型等。主要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是,很多专家在研究之后认为与咽鼓管黏膜组织异常、管腔阻塞存在直接联系。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重视咽鼓管功能的保护,解除阻塞因素,促使鼓室积液排出,形成良好的治疗模式。

1病因

研究表明,产生原因主要有中医病因病机、负压说和感染诱导学说等。中耳清洁功能异常、乳突的气化发生异常、咽鼓管内的通气异常等均可以诱发分泌性炎性反应的发生,从中耳负压状态出现较为明显的水肿病理变化,最后渗出进入耳内,导致中耳积液沉积。感染学说认为,发生于中耳炎性反应及感染是诱发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病毒和细菌感染都能够引起炎性反应,诱导炎性反应因子释放。病因病机认为,“痰饮”在鼓室中的聚集能够诱发炎性反应,中医常常将其归于耳聋、耳闭等类别。

2治疗方法

2.1药物治疗

2.1.1抗生素治疗

在传统医学研究中,未能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积液中检测出细菌,认为属于无菌性的炎性病变。然而,针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进行检查,发现中耳积液中存在多种致病菌,其中含括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所以,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主要选择青霉素、二代头孢类药物,治疗效果很高。最近一项来自中国的研究显示,2个月低剂量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治疗SOM是有效的,但对长期用药带来的耐药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2.1.2糖皮质激素治疗

对于分泌性中耳炎而言,糖皮质激素属于较为重要的治疗药物,可以通过口服的形式,也可以通过鼓室注射形式给药,通常情况下属于短期使用。若长期使用很容易出现副作用,主要因为长期口服此类药物,会导致下丘脑相关肾上腺素的功能受到抑制,发生骨质疏松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所以,在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尽量使用鼓室注射方式进行治疗,可缩短药物的使用时间,除了可以预防并发症之外,还能形成炎症浸润的抑制功效。

2.1.3表面活性物质药物治疗

在研究中发现,咽鼓管的上皮内含相关表面活性物质状态板层体结构,会产生一些表面的活性物质,导致张力降低,有助于促进咽鼓管开放。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过程中,目前主要采用的表面活性物质药物就是氨溴索,其可以促进咽鼓管及中耳黏膜表面活性物质更好的合成以及分泌,提升咽鼓管的开放及顺应性,促进通气效果的有效改善,与此同时,还能够促进黏膜纤毛的运输,以便于中耳积液排出,并促进咽鼓管组织的功能恢复,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2手术治疗

2.2.1鼓膜穿刺手术治疗

鼓膜穿刺可以针对分泌性中耳炎进行诊断之外,还能作为治疗方式,操作方式较为简单,创伤很小。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主要在鼓膜前下的或是后下方的位置进行穿刺,进入到鼓室之内,固定针头,吸收鼓室内的积液,结合积液的性质,合理注射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但是鼓膜置管治疗的并发症较高,而鼓膜穿刺给药过程中,除了清除鼓室积液外,还能降低中耳腔内的负压,使得药物直接在中耳腔内产生治疗作用。在操作期间如若出现了针头移动,可能会导致鼓室内侧壁损伤,或是鼓膜撕裂。

2.2.2鼓膜切开置管手术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造成的听力损失是进行鼓膜置管术的主要原因,已经有大量关于鼓膜置管后短期和长期听力影响的相关研究。鼓膜切开置管就是在耳内镜下于鼓膜前下切开,然后采用T型硅胶通气管,置于鼓膜切口上。一般情况下通气管的留置时间为6~8周,最长的为1年,有助于排出鼓室内的积液,并且阶段性的向其中注入药物,缩短治疗时间。但是,在采用鼓膜置管治疗期间,很容易出现通气管阻塞或感染的并发症。耳漏是通气管植入后的常见并发症,没有证据表明避免耳道进水可防止耳漏发生,更可能的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产生的鼻腔分泌物通过功能异常的咽鼓管到达中耳,喹诺酮滴耳液可达到的局部药物浓度比口服抗生素高1000倍,这提高了疗效并减少了对细菌的耐药性。

2.2.3电子鼻咽喉镜下咽鼓管给药治疗

电子鼻咽喉镜下的咽鼓管给药治疗法,主要是在仪器的引导之下,经鼻将导管放置在咽鼓管咽口,将药物进入到鼓室内部,起到一定的消炎作用,降低液体分泌,促进积液排出。除了可以促进咽鼓管的通畅外,还能预防咽鼓管阻塞,促使咽鼓管功能的改善,降低炎症反应,消除水肿,并预防负压导致积液渗出,有助于分泌性的中耳炎的治疗。

结语

现阶段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研究尚不透彻,其发生与外界诱因以及分子调控机制等有关。目前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在医学界的争论较多,临床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同时应该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依照不同患者的特殊情况展开合理的分析,选取最为恰当的治疗方法,这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漫漫,张洋,秦兆冰.分泌性中耳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6,24(4):343.

[2]翟云浩.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8):7.

[3]李颖,赵守琴.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与变应性鼻炎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6,14(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