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与药物治疗有哪些?

/ 1

慢性胃炎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与药物治疗有哪些?

刘建

资阳市雁江区祥符中心卫生院 四川 资阳 641300

慢性胃炎是现今较为普遍的一类消化系统慢性病变,近年来本病的高发趋势与饮食不节、精神压力大等因素相关,除此以外病原菌反复慢性感染、药物损伤也是慢性胃炎发生的主要原因,诊疗中以中老年人群多见,但近年来呈现一定的年轻化趋势。根据病变分型可分为慢性浅表性、慢性萎缩性及慢性糜烂性胃炎三类。慢性胃炎患者早期无特征性表现,伴随病情的进展与加重可出现反酸、食欲不振、餐后饱胀等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腹部隐痛症状。临床诊疗中发现,慢性胃炎患者病情易反复发作,目前临床治疗以控制临床症状、缓解炎性反应等为主,本文结合笔者临床工作经验,就慢性胃炎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与药物治疗进行介绍分析。

1 慢性胃炎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尤以饮食、情绪、机体免疫状况等对本病的影响较大,因而慢性胃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须重视上述因素对病情发展的影响,具体如下:

1.1、慢性胃炎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

慢性胃炎患者多合并不同程度的饮食不节情况,日常饮食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因而须在现有饮食习惯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调整,是控制慢性胃炎的关键。患者须结合自身病变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科学合理饮食的首要是清淡规律、营养均衡、避免生冷刺激,慢性胃炎患者饮食宜高蛋白、高纤维、高微量营养元素,同时控制食物酸碱与胃酸的平衡。如胃酸分泌水平较高者,多食用五谷粗粮,胃酸分泌水平较差者,给予新鲜蔬果刺激其分泌,合并消化功能障碍者,多使用陈皮、山楂等促消化的食物,口干者日常多饮用菊花茶、荷叶茶等,同时多使用莲藕、黄瓜等食物,合并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者,每日就餐前喝鸡汤、大骨汤、番茄汤者,刺激食欲,可在汤中添加枸杞、大枣补益元气。诊疗中发现慢性胃炎患者中吸烟饮酒者的占比较高,因而须嘱患者戒烟戒酒的同时避免刺激性饮食,同时宜食用软质食物,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中医学中的辩体调护在本病中具有较为突出的应用价值,诊疗中慢性胃炎以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脾胃虚寒、胃络瘀血等证型多见,其中①寒邪客胃:患者主要表现为胃脘痛突发,较为剧烈,且受冷加剧,饮食中须严禁生冷食物,食物烹调中可多放姜、蒜、胡椒等佐料,饮食以清淡、半流质为宜,日常可多饮用红糖生姜水;②饮食停滞:患者多表现为口苦异味、嗳气胃胀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呕吐症状,饮食宜选用流质和胃的食物,如山药、萝卜等,煮汤或熬粥;③脾胃虚寒:患者主要表现为胃部隐痛、全身乏力、大便溏泄等,饮食宜清淡软烂,进食宜缓慢,严禁刺激性饮食或刺激性调味,宜食用红枣汤或粥、鲫鱼汤等;④胃络瘀血:患者以胃脘痛、黑便等为主要症状,饮食宜选用活血行气类食物,食物中可添加三七、桑寄生等中药,宜食用紫菜、山楂等食物,禁饮咖啡浓茶。

1.2、慢性胃炎患者的情绪调节

慢性胃炎发生发展与负性情绪、精神压力直接相关,诊疗中发现慢性胃炎患者多合并不同程度的负性心理状况,尤以悲伤消极情绪多见,因而慢性胃炎患者须重视自我的情绪调节,医护人员及家属须给予患者鼓励与关怀,诊疗中可通过情绪转移、情绪宣泄、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日常家庭生活中,患者自身须重视保持情绪的稳定,同时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家属须多鼓励陪伴患者,陪同患者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或文娱活动,帮助放松身心,降低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2 慢性胃炎患者的药物治疗

2.1、慢性胃炎的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药物保守控制是慢性胃炎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主要用于出现显著临床症状者,无明显症状者一般不给予药物干预。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的常见因素,因而对实验室检查示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须实时根除治疗,多给予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干预,提升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效果,诊疗中发现幽门螺杆菌对较多种类的抗生素敏感,临床用药控制效果较为显著,如克拉霉素、甲硝唑、四环素、呋喃唑酮等药物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方面均具有较为突出的效果,须结合患者具体病变情况与耐药情况实时联合给药,同时须在确保疗效的同时,重视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已有较多临床研究证实胶体铋在根除幽门螺杆菌中效果显著。

2.2、慢性胃炎的对症治疗

针对幽门螺杆菌阳性者给予根除治疗的同时,对慢性胃炎尤其处于活动期者,须实时对症给药控制,以抗酸、解痉、保护胃黏膜组织、提升消化功能等治疗为主,其中氢氧化铝、铝碳酸镁、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等是诊疗中常用的解痉及抗酸类药物;硫糖铝、果胶秘等药物在保护胃黏膜方面的效果确切,提升消化功能主要用于胃酸分泌不足者,多给予胃蛋白酶给药促进胃酸的分泌,从而改善消化功能。

2.3、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我国传统医学在慢性胃炎诊疗方面的历史悠久,中药方剂、中药制剂在本病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中医治疗能够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针对性给药,提升药物干预的效果,同时中药治疗的安全性是值得肯定的,因而近年来诊疗中中西医结合给药在本病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治疗及预后效果均较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