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息肉的病理诊断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胃肠道息肉的病理诊断研究

袁继华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人民医院   湖南 石门   415300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胃肠道息肉的病理诊断。 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胃肠道息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对照组:25例,观察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内镜切除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内镜下钳夹活检术,观察两组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均优于对照组(p值<0.05)。 结论:内镜下钳夹活检术效果更好一些,适合推广。

关键词:胃肠道息肉;病理;诊断

胃肠道息肉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胃肠道疾病,主要是因为胃肠道粘膜组织发生病变,导致胃肠道逐渐生成息肉,息肉分为两种:有蒂息肉和无蒂息肉[1]。患者临床表现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纤维性息肉等等。在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的息肉类型进行诊断和确诊。目前临床上对于息肉病理的检测方式种类较多,以内镜切除术和内镜下钳夹活检术最为常见。本次研究,将对内镜切除术和内镜下钳夹活检术在胃肠道息肉的病理诊断上做出分析和对比,研究详情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资料

在2018年7月~2019年4月期间,选取我院相关科室50例胃肠道息肉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且平均分组的方法,将这5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25例患者,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男:女=12:13;平均年龄:(57.1±1.5)岁;平均病程:(1.3±0.8)年。

观察组:男:女=13:12;平均年龄:(57.3±1.3)岁;平均病程:(1.2±0.9)年。

组间资料对比,p值>0.05。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被诊断为胃肠道息肉。②所有患者均是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且配合度和依从性高。

[排除标准]:①患者心脏肝肾等均无重大疾病。②患者精神类疾病,或者痴呆。

1.2 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内镜切除术。①对患者进行内镜切除术,活检钳长度为6 mm。②张开活检钳,对患者息肉部位进行取样,取样数量2~3块进行活检。③将取下的息肉样本放置在福尔马林溶液中,浓度为10%。④由病理师进行病理检测,给出检测结果。

1.2.2观察组患者:内镜下钳夹活检术。①对患者进行内镜下钳夹活检术。②无蒂息肉者采用粘膜下切除术,有蒂息肉者采用高频电切术,辅助设备为圈套器。③由对照组相同病理师进行病理检测,并给出检测结果。

1.3 观察指标

1.3.1观察两组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并进行对比。包括胃底腺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管状腺瘤、异型增生和炎性纤维性息肉。

1.3.2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1.4 统计学

应用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5dd4b5ed6e450_html_b3e538a9267bc7db.gif5dd4b5ed6e450_html_f24ab15cb0e0186a.gif )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表1:两组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对比。观察组患者的病理诊断出胃底腺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管状腺瘤、异型增生,诊断概率分别为20.00%、20.00%、24.00%、24.00%、12.00%,均高出对照组患者,p<0.05。

表1:两组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对比[n(%)]

组名

胃底腺息肉

炎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

管状腺瘤

异型增生

炎性纤维性息肉

对照组(n=25)

4(16.00%)

2(8.00%)

3(12.00%)

2(8.00%)

13(52.00%)

1(4.00%)

观察组(n=25)

5(20.00%)

5(20.00%)

6(24.00%)

6(24.00%)

3(12.00%)

0(0.00%)

注:2组对比结果,p<0.05。

2.2表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8.00%,分别为1例出血,1例穿孔,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32.00%,分别为3例出血,2例穿孔和3例黑便,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表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组名

出血

穿孔

黑便

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对照组(n=25)

3

2

3

32.00%

观察组(n=25)

1

1

0

8.00%

X2

-

-

-

4.50

p

-

-

-

0.03

注:2组对比结果,p<0.05。

3 讨论

胃肠道息肉的病理结果复杂,需要进行确诊,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治疗。由于其病理复杂,因此单纯的对息肉进行切除,不做病理诊断的话,往往会因为盲目治疗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并且术后对患者产生更大的伤害,严重时还会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内镜下的钳夹活检术能够在内腔镜的辅助下,对息肉部分进行取出,从而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病变部位的大小和面积,做出准确的判断,更好的治疗。内镜切除术是相对比较传统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严重,不仅无法第一时间给予患者痛苦的减轻,也会对患者造成并发症的二次伤害[2]。对于不带蒂息肉,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出血和穿孔的情况发生,从而引发黑便,高频电切术也会引发出血,而内镜下的钳夹活检术能够大大减少患者出血和穿孔的概率,从而减少黑便的发生率[3]

本文的研究当中,通过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内镜下钳夹活检术,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内镜切除术,对病理诊断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作对比和分析,通过数据得知,观察组患者在病理诊断方面表现优异,诊断出胃底腺息肉5例、炎性息肉5例、增生性息肉6例、管状腺瘤6例、异型增生3例,占比分别为:20.00%、20.00%、24.00%、24.00%、12.00%,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方面,观察组(8.00%)也明显低于对照组(32.00%),p<0.05。这说明,在胃肠道息肉治疗过程当中,内镜下钳夹活检术相比较于内镜切除术的病理诊断结果准确性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适合在临床进行普及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琴.髌骨骨折克氏针张力带与髌骨爪内固定疗效对比[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04):590-591.

[2]张道开.髌骨骨折髌骨爪内固定和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89):65.

[3]高福平,周晓莉,杨颖,薛松,马平,夏莉花,孙琼,李文洁,魏谨.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5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8,25(09):629-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