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性干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性干预分析

田立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被社会所高度要求,被父母所期望,他们有强烈的个人成功欲望。然而,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心理脆弱,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也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他们易患心理障碍的指标相对较高,并且个体差异显著。加强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通过心理手段和技术,控制和调节心理活动的方向、性质、强度和表现形式,使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正常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干预

大学生活是一个人成熟和独立的重要过程。在大学里,每个学生都将面临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课题,如思想道德修养、人格与心理素质、智力潜能开发、学习专业知识、交友、职业选择等。这些生活主题往往与日常学习、社会交往、友谊、爱情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融合在一起,使大学生活充满了矛盾与冲突。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这些问题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不适、抑郁甚至焦虑。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很好地解决了矛盾,顺利地变得成熟和健康,而一些学生却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有许多心理问题,他们甚至不能正常完成他们的大学学业。因此,增强心理承受力、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是高校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是完善人格、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大学生心理特点

许多中国大学生年龄在18到24岁之间。此时个体的发展已接近尾声,但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大学生来说,尽快促进心理成熟是他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大学生是在校园里生活一直在学习[1]。他们远离社会生活,对社会生活没有深刻的认识。另外,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基本上是肤浅的,这直接影响到现代大学生的成熟。面对知识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发展,大学生必须明确历史赋予和社会赋予的角色,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独特的个性化倾向,视野开阔,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个体差异较大,心理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当代大学生大多具有包容性和较强的新奇感。同时,当代大学生矛盾重重,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不想被打扰。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与他人分享、合作的能力相对较差,自我意识强,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同时,他们还具有脆弱的心理承受力和叛逆性格。

二、心理问题预防性干预

心理干预的特点是针对不同的人群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面对一般人群,心理干预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健康,即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建立适应良好的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也称为“一级干预”。当面对高危人群时,主要目标是降低心理障碍的风险;当面对有心理障碍的个体时,主要目标是降低心理障碍的风险,减轻心理障碍[2]。

1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教育,使他们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意识和正确认识心理干预。一旦有必要,可以冷静地接受或选择适当的心理干预方式或方法。

2.关注学生的特定群体和个体,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他们正面临或将面临重大生活事件、强烈的心理压力和应激状态,或已初步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功能障碍。学校心理干预是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和处理生活事件、心理压力和应激状态,使他们走出心理阴霾。

3. 针对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干预。对心理功能的紊乱和障碍已经持续很长时间,达到一定程度,但还没有达到需要住院治疗的程度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他们虽然影响了个人生活的有效性,但仍然可以与环境接触,与人交往,独立生活,不会给他人的生活带来危害[3]。心理干预就是对他们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使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状态。当然,这些措施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特点。

4. 为了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测评服务,对学生的各种心理状况进行测评是非常重要的,是开展各项心理工作的基础。这种评价一方面服务于学校的心理干预等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尽可能多地获取反馈信息,使之更有效、更可信、更可行。心理干预一方面利用评估服务于自身工作,另一方面在预评估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可以为改进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5.为学校心理干预自身建设服务。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学校心理干预才刚刚起步,还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通过学校心理干预的实践,我们可以积累大量的相关信息和经验。这样的信息和经验很有价值。有助于确认、修改、改进或发展相关技术和方法,使之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有助于对相关问题进行理论探讨,或检验相关观点,或将相关经验转化为理论。

三、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对策

1. 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本系成立了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小组。建立互助小组,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冲突自我调节能力的引导。同时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到各班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咨询。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为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后,院系辅导员与有严重问题的学生进行了单独谈话,建立心理档案,初步了解有问题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尽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高校应该通过各种校园媒体报道优秀大学生的先进案例,让学生从事例中得到启发,以健康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4]。安排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展示宣传内容丰富,展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常见的心理不适,提高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

4. 组织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心理互动留言板,在留言板上,用小明信片写下了同学们的心情。敢于表达自己是心理健康的第一步。这个活动是独特的和互动的。引导学生积极分享快乐,正确排忧解难,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同时,在学生宿舍设置了宿舍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宿舍的思想心理动态,并在学生宿舍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开展心理测试和小组咨询活动 在心理咨询室进行了智商测试、情商测试、心理健康水平测试、人格测试等心理测试活动。在活动现场,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和同学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了现场答疑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可以团体咨询室,多次开展心理咨询,如以“控制不良情绪,享受幸福生活”为主题的团体咨询。该活动使参与活动的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认识到不良情绪的危害性,掌握多种调节情绪的方法,及时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实践证明,这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总之,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干预,改善心理问题,使心理问题干预工作更加主动、有效,实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教育、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实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干预。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雷红.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比较与构建[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172-173.

[2]庞红萍 , 余莎.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实践探索[J]. 教育现代化, 2019, 6(28):56-58.

[3]刘学义[1]. 浅谈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J]. 科教导刊, 2013(21):180-181.

[4]韩伟.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体系的构建[J]. 世纪桥, 2014(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