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出生体重儿 PICC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讨

/ 2

低出生体重儿 PICC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讨

谢丽苏 徐丽容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新生儿科 广东 广州 510900

摘 要 目的:探讨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发生异位的因素,制定相关措施,增加导管留置时间,减少患儿的痛苦。方法:选择我院2018 年胎龄28-38周,体重900-2000克,行PICC 置管的56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早产儿一般资料及置管情况的差异性,分析导致PICC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结果:不同胎龄、体重、置管血管、患儿的镇静状态、机械通气、置管护士的层级及送管技巧等的早产儿PICC 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低出生体重儿个体的差异性,制定不同的PICC置管方案,可降低导管的异位率。

关键词 低出生体重儿;PICC;异位;影响因素;防范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抽取2018年胎龄28-38周,体重900-2000克在我科进行PICC置管的低出生体重儿共5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1例发生PICC导管异位,根据异位情况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

1.2 方法

1.2.1 选择合适的血管 优先选择上肢静脉。上肢静脉中首选贵要静脉,贵要静脉呈粗、直、静脉瓣少的特点,次选肘正中静脉,最后为头静脉,因为头静脉容易发生异位而进入腋静脉或颈静脉,但贵要静脉同时存在体内行程短,若采用同等条件测量体表导管置入长度,经贵要静脉穿刺比经头静脉、正中静脉PICC置管更容易发生置管过深[1]。当肘部血管显露不佳时,可选择腋静脉。腋静脉的解剖位置相对固定,在腋窝底部外壁中央隐约可见0.5cm,是穿刺的最佳位置。有研究认为腋静脉穿刺时间明显短于肘部静脉穿刺时间,而且送管容易,异位率低[2]。

1.2.2 正确测量长度 患儿取仰卧位,手臂外展与躯干呈90°,以穿刺点为起点,沿血管走向到右胸锁关节内缘的距离计算,并根据患儿体积的大小加0.5-1cm。

1.2.3 材料的选择 选用昊朗公司生产的规格1.9Fr的PICC导管和穿刺包。

1.2.4 置管方法 将患儿安置于已经预热好的红外线辐射台上,取仰卧位,监测心电和血氧饱和度,准确测量置管长度和臂围,消毒穿刺肢体,铺无菌巾,建立最大的无菌区域,操作者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隔离衣,持穿刺针穿刺选择的血管,穿刺成功后拔出针芯,用无齿镊将已修剪的导管缓慢、匀速地经导入鞘送入预定的长度,撕裂导入鞘,用无菌纱块压迫止血,妥善固定,常规摄X线片,确认导管尖端位置。

2 结果

抽取的56例PICC置管病例中,发生导管异位共11例,占19.64%;未发生导管异位共45例,占80.36%。不同胎龄、体重、置管血管、患儿的镇静状态、机械通气、置管护士的层级及送管技巧等的早产儿PICC 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2018年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例(%

变量

发生组

(n=11)

未发生组

(n=45)

统计量

P

出生体重(g)

4.369

0.037

900-1500

8(72.72)

17(37.77)

1500-2000

3(27.27)

28(62.22)

胎龄(周)

3.990

0.046

28-32

7(63.63)

14(31.11)

32-38

4(36.36)

31(68.88)

置管血管

7.213

0.027

贵要静脉

1(9.09)

20(44.44)

肘正中静脉

3(27.27)

14(31.11)

头静脉

7(63.64)

11(24.44)

置管者层级(级)

6.411

0.041

N1

5(45.45)

7(15.56)

N2

4(36.36)

13(28.89)

N3

2(18.18)

25(55.56)

患儿镇静状态

7.171

0.007

4(36.36)

35(77.77)

7(63.63)

10(22.22)

机械通气

4.945

0.026

9(81.81)

20(44.44)

2(18.18)

25(55.55)

3 讨论

3.1 异位入颈内静脉或腋静脉

3.1.1 影响因素:其发生与穿刺静脉的选择和穿刺时患儿的体位,以及操作者对静脉的解剖结构和走向的熟悉程度有关。

3.1.2 防范措施:患儿置管前是取仰卧位,手臂外展90°,头偏向穿刺侧,下颌靠近肩部,将导管送到预定的长度[3]。尽量减小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之间的夹角,使导管不易进入颈内静脉。如果从头静脉穿刺,应该将上肢内收贴近躯干,缩小头静脉与腋静脉的夹角,防止导管反折异位入腋静脉。

3.2 导管置入过深

3.2.1 影响因素 置管者缺乏对外部测量血管长度的准确判断,由于低出生体重儿多存在身长和静脉长度较短,因此,对于体重越小患儿置管静脉测量越存在较大偏差,进而增加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率[4]。个别患儿右胸锁关节不明显、胸廓不正常以及肋间隙较宽。

3.2.2 预防措施 按操作要求,准确测量导管的长度,做好标记。在成功置管后可用无菌尺子再次从穿刺点到上腔静脉测量长度,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然后固定妥当,及时摄X光片。

3.3 导管置入过浅

3.3.1 影响因素 冷刺激或疼痛刺激患儿血管收缩甚至痉挛,送管者经验不足。

3.3.2 防范措施 置管前预热辐射台,调节台温为37℃。酒精消毒会使皮肤温度下降,导致血管收缩甚至痉挛,穿刺前置管者可用双手轻握患儿上肢,用体温帮患儿肤温,减少冷刺激带来的影响。个别患儿对疼痛刺激比较敏感,可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减少患儿的躁动。

3.4 导管继发性异位至颈内静脉

3.4.1 影响因素 PICC导管留置时间长,患儿体积增大,导管尖端位置变浅,导管容易飘移至颈内静脉。躁动的患儿腹压增大也会导致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护理人员更换尿片的方法不正确。

3.4.2 防范措施 PICC导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跟踪X光片的结果,留意导管尖端的位置变化。稳定患儿情绪、更换尿片时不应将患儿的臀部抬得太高,避免增加患儿的腹压。

参考文献

潘迎洁,陈晓春,王建平,陈赢赢.新生儿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7,34(06):594-596.

马爱萍,吴旭红,骆小京.经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新生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3):107-108.

黄敏清,黄蝶卿,方奕,宋文强.改良PICC置管体位预防导管异位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21):2228-2230.

张德双,谢东可,何娜,董文斌,雷小平.极早产儿医院内感染的病原分布及其危险因素和结局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7,19(08):866-871.

作者简介:谢丽苏,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新生儿护理

通讯作者:徐丽容,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新生儿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