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头吸引和低位产钳助产对孕妇分娩作用的对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胎头吸引和低位产钳助产对孕妇分娩作用的对照分析

郭莉杰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 161000

【摘要】:目的:比较产妇进行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产科进行分娩的8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产钳组与吸引组,每组各44例产妇。产钳组产妇采用Simpson产钳进行低位助产,吸引组产妇采用硅胶喇叭形胎头吸引器进行助产。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大出血和严重软产道损伤的情况,比较两组新生儿发生头颅血肿、颅内出血、窒息的情况。结果:两组产妇在软产道损伤及大出血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钳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为4.55%,明显低于吸引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进行胎头吸引助产相比,对产妇进行低位产钳助产可显著降低其新生儿发生头颅血肿、颅内出血及窒息的几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胎头吸引;低位;产钳助产;临床效果

助产是指为了使产妇顺利地娩出胎儿,在产前和产时为其采取的促进胎儿娩出的措施。目前,临床上对产妇实施助产的方法主要为胎头吸引助产法和低位产钳助产法。与进行低位产钳助产相比,对产妇进行胎头吸引助产的操作更加简单,但可能使其新生儿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为产妇进行低位产钳助产的难度较高,对助产士的技术要求较严格,但有利于产妇新生儿的生长发育[1]。本文比较了产妇进行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产科进行分娩的8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产钳组与吸引组,每组各44例产妇。产钳组产妇的年龄18-42岁,平均年龄(30.02±4.56)岁,孕龄为34-41周,平均孕龄为(38.04±0.85)周。吸引组产妇的年龄19-44岁,平均年龄(30.05±4.62)岁,孕龄为 32-42 周,平均孕龄为(38.09±4.62)周。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产钳组在产妇进行阴道分娩的过程中采用 Sim pson 产钳对其进行低位助产,具体步骤如下:使产妇取膀胱截石位,施术者以左手持钳柄,将钳匙凹面朝前,将右手伸入胎头与阴道后壁之间,使手掌面朝向胎头。用左手持右钳沿着右手的掌面慢慢伸入手掌与胎头之间,以右手为牵引,将钳匙放置于胎头左侧的顶颞部。采用同样的方法,用右手持钳匙,以左手为牵引,将右钳放置于胎头右侧的顶颞部。合并滑动的锁扣,牵拉产钳,使胎头逐渐娩出。在术后对产妇常规使用阴道双叶拉钩及无齿卵圆钳检查其阴道及宫颈有无裂伤。吸引组产妇进行阴道分娩的过程中采用硅胶喇叭形胎头吸引器对其进行助产,具体步骤如下:使产妇取膀胱截石位,将胎头吸引器慢慢置于胎头部,开启电动吸引器或采用 50m l的注射器进行抽吸,使胎头吸引器与胎头之间形成负压(应使负压值达到 280-350m m H g)。牵引胎头,使胎头逐渐娩出,在必要时可顺势旋转胎头。在术后对产妇常规使用阴道双叶拉钩及无齿卵圆钳检查其阴道及宫颈有无裂伤。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大出血和严重软产道损伤的情况,比较两组新生儿发生头颅血肿、颅内出血、窒息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产妇软产道损伤及大出血发生率比较 如表1所示,两组产妇在软产道损伤及大出血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产妇软产道损伤及大出血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

例数

软产道损伤

大出血

产钳组

44

4(9.09)

1(2.27)

吸引组

44

6(13.64)

2(4.55)

2.2两组新生儿情况比较 如表2所示,产钳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为4.55%,明显低于吸引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新生儿情况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新生儿窒息

颅内血肿

头颅血肿

发生率

产钳组

44

1(2.27)

0(0)

1(2.27)

2(4.55)

吸引组

44

3(6.82)

3(6.82)

5(11.36)

11(25.00)

3 讨论

胎头吸引术和产钳术是临床常用的阴道助产方法,其中胎头吸引术是利用负压作用,使胎头吸引器吸附在胎头上,通过牵引器,协助胎儿娩出的手术。其优点是操作简便,容易掌握,放置时不需越过胎头及深入产道深处,因此对软组织不易造成损伤,导致感染新生儿机会少[2]。但胎头吸引器着力点为胎儿头皮,其承受牵引力及旋转力有限,如用力过大,可产生胎儿头皮水泡、擦伤、撕裂伤、头皮下及骨膜下血肿,甚至颅内出血等,如用力过小,又易滑脱失败。产钳分为2叶,2叶之间最宽距离9 cm,与胎头双顶径宽度一致,将胎儿头环抱保护之中,以免胎儿头受挤压。助产者手扶钳柄,轻轻向外牵拉,将胎儿头娩出,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产钳具有某些独特优点,非其他产科手术能完全取代。低位产钳助产方式偶会导致会阴切口上延,对产妇和新生儿影响较小,是适宜的临床助产方式[3],其优点是牵引确切,力量可靠,助产成功率高。通过我们的临床实践,证明有些可产钳解决的难产,不能用剖宫产取代。低位产钳术助产时间短,成功率高,新生儿评分高,围产儿并发症少,是快速结束分娩安全有效的助产方法。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产妇在软产道损伤及大出血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钳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为4.55%,明显低于吸引组的25.00%。综上所述,与进行胎头吸引助产相比,对产妇进行低位产钳助产可显著降低其新生儿发生头颅血肿、颅内出血及窒息的几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冬华.对产妇进行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1):195-196.

[2]刘艳,邱兆霞.对产妇进行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作用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16):79-80.

[3]韩翠珍.低位产钳术与胎头吸引术助产的临床比较[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1,40(7):7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