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磁共振成像检查及诊断作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磁共振成像检查及诊断作用研究

王艳霞

江苏省阜宁县人民医院 224400

【摘要】: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磁共振成像检查及诊断作用。方法 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5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本组患者均在上级医院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本组患者均在治疗前行颅脑磁共振成像检查,统计磁共振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检出率情况,统计误诊率和漏诊率。结果 磁共振成像检查检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24例,总检出率高达96.00%(24/25),其中上矢状窦(36.00%)占比最高,显著高于直窦(20.00%)、窦汇区(16.00%)、乙状窦(16.00%)、横窦(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4.00%)乙状窦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漏诊。结论 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准确性较高,漏诊风险较低,可有效明确血栓位置,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检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作用;漏诊;检出率

脑静脉窦血栓是一类特殊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是若不及时干预,可导致严重的致死性并发症,患者死亡率较高,因而需高度警惕。脑静脉窦血栓临床症状和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检查手段是主要诊断手段,而磁共振成像检查为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1]。为进一步探明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本次研究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5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总结分析了其对各位置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检出率情况,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5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本组患者均在上级医院检查和治疗,并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纳入标准:本院颅脑影像学检查疑似脑静脉窦血栓,转诊至上级医院经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成年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其他脑血管疾病者;脑部发育异常者;造影剂过敏者;无法配合检查者;合并脑部恶性肿瘤者;上级医院临床诊断不明确者。本组患者治疗前均在本院进行颅脑CT检查。观察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43~65岁,平均(54.13±11.02)岁,病程3~26个月,平均病程(14.52±11.56)月,患者入院时军伴有不同程度的

头痛、恶心呕吐症状,其中5例存在视乳头水肿、2例合并肢体运动障碍,无意识障碍、昏迷、抽搐者。患者送诊后均及时行磁共振检查。

1.2方法

本组患者均行磁共振成像检查,选用ESSENZA 1.5T型磁共振扫描成像设备(德国西门子),患者先行颅内全面扫描、脑实质平扫及主要脑组织扫描,确定病灶位置后再行增强扫描。脑实质增强扫描主要包括丘脑、主要静脉血管、病灶静脉窦区域进行增强扫描,分析患者静脉窦血栓形成情况;由本院2名资深磁共振影像学医师收集患者扫描图像,并利用配套软件进行图像重建,观察患者影像情况,讨论后出具诊断报告。

1.3观察指标

统计磁共振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检出率情况,记录患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位置,分类统计上矢状窦、直窦、窦汇区、乙状窦、横窦等位置脑静脉窦血栓检出率,与上级医院DSA检查结果比较,统计误诊率和漏诊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 0 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 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诊断结果统计

磁共振成像检查检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24例,其中上矢状窦(36.00%)占比最高,显著高于直窦(20.00%)、窦汇区(16.00%)、乙状窦(16.00%)、横窦(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1例(4.00%)乙状窦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漏诊。

表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位置

n

检出率(%)

上矢状窦

9

36.00(9/25)*

直窦

5

20.00(5/25)**

窦汇区

4

16.00(4/25)**

乙状窦

4

16.00(4/25)**

横窦

2

8.00(2/25)**

总计

24

96.00(24/25)

注:*与**相比,p<0.05.

3讨论

脑静脉窦血栓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且早期无明显症状及体征,极易被误诊或漏诊,临床诊断难度较大。脑静脉窦血栓的形成机制复杂,颅脑外伤、心脏病、感染等因素均可诱发该病,患者发病早期症状极为隐匿,但早期诊断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而需进一步探索一种可靠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提高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准确性,进而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2]

颅脑影像学检查是脑血管疾病诊断的主要手段,但是CT及磁共振平扫对脑静脉窦血栓检出率极低,漏诊率较高,其主要原因为静脉窦位置解剖结构特殊,CT和磁共振检查均无法显示其典型征象,导致漏诊发生,此外对于合并脑出血等症状患者,出血灶可掩盖脑病灶静脉窦,假阴性率较高。DSA是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该检查设备要求高、操作人员业务能力要求高,且检查费用昂贵、辐射大、造影剂用量大,因而临床应用中需要严格考虑禁忌症,实际应用受到了诸多限制[3]。近年来,CT及磁共振增强扫描技术逐渐推广开来,多数医疗机构已经具备了CT及磁共振增强扫描的能力,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发现,CT对脑静脉血栓形的显示效果不佳,而磁共振增强扫描则可以更清晰显示脑静脉血栓形成充盈缺损,在脑静脉窦血栓诊断中应用效果更佳[4]。磁共振成像检查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现代磁共振技术的血栓信号显示清晰,干扰较少,且可有效显示脑血管局部狭窄、闭塞等表现[5]。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影像学研究发现,磁共振可有效显示引流静脉异常扩张征象和窦腔粗细不均征象,因而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显示效果较好,临床诊断价值较高[6]。本次研究也发现,磁共振成像检查检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24例,总检出率高达96.00%(24/25),仅1例(4.00%)乙状窦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漏诊,可知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准确性较高。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磁共振成像上矢状窦血栓(36.00%)占比最高,显著高于直窦(20.00%)、窦汇区(16.00%)、乙状窦(16.00%)、横窦(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上矢状窦血栓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高发位置,应在扫描中高度警惕,及时发现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征象。

综上所述,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准确性较高,漏诊风险较低,可有效明确血栓位置,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师艳霞.脑静脉窦血栓磁共振血流成像的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01):116-118.

[2]戚延昌.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24):133-134.

[3]李鑫.三维磁共振静脉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的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24):223-224.

[4]杨宙善,于台飞.磁共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28(09):1439-1441.

[5]刘海博,黄兴,姜微.MRI结合MRV技术对颅内静脉窦血栓检出的应用价值[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8,4(01):57-61.

[6]张宇,时建文,孙广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技术初探[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