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介入护士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患者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临床护理介入护士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患者的影响分析

杨娇

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 443001

【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术士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于脑血管介入患者产生的积极作用。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收治的110例脑血管介入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术中无介入护士,围术期的护理工作都由当班护士所负责。观察组在配备专业的介入护士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在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判断护理干预的影响。结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的5.5%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5%,数据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护士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有效地帮助进行患者的病情观察,让护理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更早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患者的预后与恢复。

【关键词】介入护士;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脑血管介入患者;影响分析

脑血管疾病目前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病死率非常高。目前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血管狭窄、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等。脑血管接入方案通过经皮股动脉穿刺,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的血管内介入方案,同时也是脑血管病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治疗过程中,考虑到患者本身的生理状态与潜在的心理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出现,这也是本次研究开展的主要方向。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收治的110例脑血管介入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中男性33例,女性22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8.0±1.2)岁;对照组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37-80岁。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都符合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条件,出现典型的肢体偏瘫、语言障碍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临床症状相似。

排除标准:患者具有精神疾病或其它肝肾功能疾病。

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特征等一般资料的数据对比方面无统计学意义,数据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案,当班护士给予常规备皮、陪护,并且当班护士在术后对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指标进行全面监测,做好术侧肢体制动等常规护理方案。

观察组则配备了专门的介入护士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分为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部分。

1.2.1 术前护理

术前护理的主要内容在于健康教育,包括脑血管介入治疗的主要方式、治疗结果等,重点解决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其它问题,同时指导患者如何使用尿壶、便盆等。

1.2.2 术中护理

术中护理全程由介入护士陪护,在了解患者感受与实际需求的前提下指导患者放松神经和注意力,减少其因为紧张情绪出现的血压升高、尿潴留等不良现象。另外,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做好药物治疗与术中抢救的准备,包括血压突然下降、心跳骤停等。

1.2.3 术后干预

术后干预除了基础的血压心率监测之后,还包括饮食指导、肢体制动等。另外观察患者书否出现意识障碍或其它并发症情况。对于一些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可以采取一些控制方案以消除患者的应激反应。对于脑过度灌注综合症等严重并发症类型,需要考虑产生并发症的风险因素,从而避免生命危险的出现。

1.3 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使用X2检验。当P<0.05时说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的5.5%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5%,数据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数据对比

组别

例数

血压升高

排尿困难

其它并发症

发生率

观察组

55

2

0

1

3(5.5)

对照组

55

2

3

3

8(14.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P=0.010,X2=5.412)

3.讨论

脑血管介入治疗是应用特别的器械通过股动脉及左侧颈总动脉得出全脑血管的造影检查结果,对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案。目前该方案主要用于一些脑部疾病的治疗过程当中

[1]。而从围术期护理来看,护理措施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到治疗成功率,也成为了临床研究的重点内容。从本次研究的数据结果来看,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要显著优于对照组,也证明了介入护士在围手术期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具体来看,介入护士采取的是单独护理方案,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做好术前准备、术中观察与术后护理干预,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健康教育水平与心理承受能力,减少了各类并发症产生的可能性。另外,患者本身是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穿刺检查,此时在情绪上、生理状态方面都会有明显不适感[2]。介入护士的心理干预与护理措施应用,及时地掌握了患者的动态,并改进了患者的预后与恢复[3]

当然,在介入护士护理过程中也需要意识到治疗过程本身具有的风险,并避免患者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对于护理人员来说,除了要具备详细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更加具有预见性,对于患者的异常情况做到及时反应,早期干预,准确处理。例如患者经过CT检查发现脑出血等症状时,应密切观察其肢体变化、血压、心率变化,从而通过及时救治保持患者状态的稳定[4]。综上所述,介入护士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有效地帮助进行患者的病情观察,让护理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更早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患者的预后与恢复。

【参考文献】

[1]张文静, 梁肖玉, 李少芳,等. 专职介入护士干预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血压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 2013, 28(5):35-36.

[2]余喜红, 高永军, 高瑞,等. 围术期细节护理联合认知干预对子宫瘢痕妊娠患者介入治疗负性情绪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 2018(3):262-264.

[3]康立惠, 耿玉清. 护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影响[J]. 中国医药, 2010, 05(9):866-867.

[4]王丽君, 屈伟侠. 脑血管介入术围术期介入护士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4(3):30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