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3

缬沙坦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黄艳

广汉市中医医院 四川省 广汉市 618300

摘要:目的:探究缬沙坦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择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断治治的8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将所有接受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分为两组进行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收缩压为(156±14)mmHg,舒张压为(95±9)mmHg,对照组收缩压为(157±13)mmHg,舒张压为(96±9)mmHg;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为(122±12)mmHg,舒张压为(80±8)mmHg,对照组收缩压为(134±13)mmHg,舒张压为(72±9)mmHg;观察组LVESD指标(42.1±4.8)、LVEF指标(48.2±7.9)、LVEDD指标(52.7±5.5)与对照组LVESD指标(49.3±6.6)、LVEF指标(39.7±7.2)、LVEDD指标(57.9±5.8)对比差异明显;观察组心电图ST段下移指标(0.34±0.17)、心功能分级指标(2.65±0.56)与对照组心电图ST段下移指标(0.45±0.13)、心功能分级指标(2.93±051)对比差异明显。讨论:对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采取缬沙坦治疗效果显著,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心功能效果良好,降压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缬沙坦;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心力衰竭

前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晚期患者一般会有缺氧、肺血管床减少、肺循环机械受压、肺血管重构等情况出现,这些情况使肺循环压力异常上升,增加右心后负荷,致使心力衰竭的发生[1]

1.一般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断治治的8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将所有接受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分为两组进行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观察组中有40例患者,包括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最小者5岁,最大者75岁,平均(63.58±5.73)岁;最短高血压病史10年,最长25年,平均(17.8±5.0)年;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Ⅳ级分别为 10、16、14例;对照组中有40例患者,包括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最小年龄者53岁,最大者74岁,平均(63.18±6.0)岁;最短高血压病史 12年,最长26年,平均(17.9±5.2)年,NYHA 心功能分级Ⅱ、Ⅲ、Ⅳ级分别为9、18、13 例。

1.2研究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在入院后采取地高辛、呋塞米、琥珀酸美托洛尔、硝酸异山梨酯片等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另外实施缬沙坦治疗,80毫克/天。治疗后,如果很能将血压进行很好的控制,应该适当的增加药物剂量,增至每天160毫克。对照组实施福辛普利治疗,剂量为5毫克/天,若患者身体状况允许,于7天后剂量增加至10毫克/天,最大剂量在20 毫克/天以内。疗程均为6周,随访6个月。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数据处理软件对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用`χ±s表示计数资料,χ检验计数资料,通过t检验对研究中的数据进行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由表一,治疗前,观察组收缩压指标(156±14)、舒张压指标(95±9)与对照组收缩压指标(157±13)、舒张压指标(96±9)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指标(122±12)、舒张压指标(80±8)与对照组收缩压指标(134±13)、舒张压指标(72±9)对比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表一 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情况对比(`x±smmHg

组别

时间

收缩压

舒张压

观察组

治疗前

156±14

95±9

治疗后

122±12

80±8

对照组

治疗前

157±13

96±9

治疗后

134±13

72±9

由表二,治疗前,两组的超声心动图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较治疗前均以明显改善,且观察组LVESD指标(42.1±4.8)、LVEF指标(48.2±7.9)、LVEDD指标(52.7±5.5)与对照组LVESD指标(49.3±6.6)、LVEF指标(39.7±7.2)、LVEDD指标(57.9±5.8)对比差异明显。

表二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对比(`x±s

组别

时间

LVESD

LVEF(%)

LVEDD

观察组

治疗前

48.9±6.9

29.9±7.4

61.3±5.6

治疗后

42.1±4.8

48.2±7.9

52.7±5.5

对照组

治疗前

50.9±7.5

30.2±7.5

61.7±5.3

治疗后

49.3±6.6

39.7±7.2

57.9±5.8

由表三,治疗后,观察组心电图ST段下移指标(0.34±0.17)、心功能分级指标(2.65±0.56)与对照组心电图ST段下移指标(0.45±0.13)、心功能分级指标(2.93±051)对比差异明显。

表三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ST段下移和心功能分级情况(`x±s

组别

心电图ST段下移(mV

心功能分级(级)

观察组

治疗前

0.69±0.22

3.43±0.82

治疗后

0.34±0.17

2.65±0.56

对照组

治疗前

0.68±0.23

3.26±0.60

治疗后

0.45±0.13

2.93±051

由表四,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具有明显差异。

表四 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40

23

14

3

92.50

对照组

40

12

13

15

62.50

3.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临床上比较常见,此病病因非常复杂,症状较严重,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

[2]。缬沙坦为该疾病临床常用治疗药物,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缬沙坦对患者的心功能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并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治疗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采取缬沙坦治疗效果显著,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心功能效果良好,降压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张军.缬沙坦治疗慢性肺心病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7,10(25):200-201.

查建刚.缬沙坦治疗慢性肺心病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北方医学,2016.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