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2001-2014年交通事故住院病人基本特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静宁县2001-2014年交通事故住院病人基本特征分析

巩龙

静宁县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静宁县2010-2014年交通事故住院病人分布状况的发展趋势以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减少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伤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静宁县人民医院、静宁县中医医院2000-2014年的交通事故住院病人病历1101份,记录住院治疗的相关信息。结果静宁县201-2014年各年交通事故住院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性别方面男女比例为2.93: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年龄方面以30-50岁组住院病人最多(47.7%),其次为14-30岁组(27.3%);职业方面以农民最多,其所占的比重为24.9%,其次为工人,干部,个体,所占比重依次为15.2%,14.7%,6.1%,学生和学龄前儿童共115例,占10.4%。结论静宁县道路交通安全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完善城市道路建设及规划;加强交通管理,严禁违规行车;加强道路交通法规和安全教育,提高驾乘人员和行人安全意识以及建立健全静宁县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系统等是降低交通事故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交通事故;住院病人;特征;分析

道路交通伤害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2002年,全球超过12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伤害,每年道路交通事故中有多达5000万例人身伤害,大多数为终身性伤害。暨南大学王声涌的研究表明:2001年中国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数、受伤人数和死亡人数与1951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27倍、105倍和123倍[1]。2001年以来,每年车祸死亡人数在10万左右,受伤人数45万~55万。道路交通伤害对劳动生产力人口造成的严重影响和道路交通伤害所造成的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远高于恶性肿瘤和冠心病,在所有疾病和伤害的死亡原因中居首位[2]。本文通过分析2001-2014年年间静宁县交通事故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旨在揭示静宁县交通事故的危险人群和发展趋势,以便确定预防工作的重点,为车祸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静宁县县医院、中医院2001-2014年的交通事故伤害住院病人病历,共收集有效病历1101份。

1.2调查方法查阅医院住院病历,按照调查表要求逐项登记相关信息。

1.3质量控制调查员通过统一培训,调查表经过认真审核。

1.4统计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2001-2014年静宁县交通事故住院病人资料,采用SPSS10.0分析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计算构成比等指标,进行X2检验。

2结果

2.1交通事故住院病人各年龄段分布:交通事故住院病人的1101例中,〈14岁组135例,14-30岁组301例,30-50岁525例,〉50岁组140例,其中30-50岁组受伤人数最多(47.7%),其次为14-30岁组(27.3%),〉50岁组(12.7%),〈14岁组(12.3%),静宁县2002-2005年交通事故住院病人各年龄段分布有显著性差异(X2=24.32,P<0.05)。

2.3静宁县2001-2014年交通事故住院病人男女性别分布

表3显示交通事故住院病人构成比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x=3.98,P>0.05)。静宁县2001-2014年交通事故住院病人中男821例(74.6%),女280例(25.4%),男女性别比为2.93:1,男性明显高与女性。

2.52001-2014年静宁县交通事故住院病人不同职业分布情况

表5显示交通事故住院病人在职业构成中以农民最多,其所占的比重为24.9%,其次为工人,干部,个体,所占比重依次为15.2%,14.7%,6.1%。学生和学龄前儿童共115例,占10.4%。交通事故伤害住院病人不同职业之间有显著性差异。(X2=107.83P<0.05)

3讨论

随着改革开放,静宁县的公路交通事业与其他行业一样进入一个飞速发展时期,虽然公路建设和管理水平都不断的发展提高,但相对于高速发展的汽车工业,快速增长的城市汽车量和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多,公路交通建设仍显不足,根据国家交通管理部门公布的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伤亡有不断增多的趋势[3,4]。

2001-2014四年之间静宁县交通事故住院病人特征性别,年龄,职业不同,交通事故住院病人的发生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组资料(表3)显示男女性别比为1.39: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这与有关资料中国道路交通伤中男性是女性的2倍[5]大体一致,这主要与不同性别人群相应的交通暴露机会有关;年龄方面(表4)以30-50岁组住院病人最多(47.7%),其次为14-30岁组(27.3%),道路交通伤害是世界各地15-44岁年龄组主要的死亡原因,在我国半数以上的车祸死亡为16-45年龄组,其中75%是26-45岁年龄组[6]。显然,这两个年龄段也恰好是绝大多数驾驶人员和乘车人员的年龄,也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他们的健康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更好的改善这个年龄段人群的交通防护措施;值得注意的是,14岁以下年龄组占(12.3%),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小学的学生。交通事故是14岁以下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第二大杀手,每年有超过18500名儿童和青少年死于交通事故,接近欧洲和美国的2.5倍[7]。因此,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知识教育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从静宁县交通事故住院病人的职业分布(表4)来看,农民成为城市交通事故的高危人群,占总体的(24.9%),这与他们多来自农村,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对交通规则缺乏了解,不适应城市的交通环境有关。因此随着此类人员的剧增,其教育和管理问题已成为交通事故防治中的新课题[8]。

4措施

4.1国家和政府应该通过立法和公共政策等方式负起社会道德责任:

我国政府对于道路交通伤害与公共健康的关系十分重视。2003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该法立足于我国交通弱势人群死亡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80%的现实国情,在法律中特别强调了对人的生命权的保护[9]。

静宁县为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城市机动化程度快速提高,但其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大,人员文化素质偏低,所以交通管理上存在的困难与诸多人为因素有关,其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车、路系统平衡破坏所致。静宁县针对这一突出问题,根据本县特点,进行全面整顿,政府加大管理和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如采用头盔法、安全带法、行车速度监测、血液酒精浓度监测等),长期要求交通管理人员进行执法学习,并定期对驾驶员进行技术培训,还在街道设置交通安全宣传栏,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路段进行维修、改建,分散上下班人流时间,经过多方面的通力合作,有效地减少了道路交通事故伤的发生。

4.2加强全民交通安全意识教育

统计显示,在导致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中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而车辆本身的因素、自然因素等等其它因素只占据着不到10%的比例。在人为因素中强行插队、夜晚行车长开远光灯、随意变更车道、开霸道车、快车道慢行、压黄线超车掉头、闯红灯等等不健康行为又导致了约60%的交通事故[10]。因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关键在于社会对于文明生活方式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而教育在其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通过多种形式,如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教育于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于文化娱乐中,增强交通参与者主动预防意识,纠正不良的交通心理及其行为习惯,使其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4.3建设高等级公路,改善现有公路条件。

减少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关键在于改善交通环境,加速公路道路设施建设;通过城市规划分流客流量,设立行人专用过街通道,减少人车混流,有效缓解人车路的矛盾;减少事故的致死和致残率[11.12]。

4.4急救医疗系统的发展和健全

急救医疗系统的发展不完善促成交通伤亡。最近的报道,在中国355个城市中仅有146个市级水平的急救医疗中心或急救站,在城镇的覆盖率仅占44%,对于农村地域覆盖率就更低,当农村地域发生车祸时,严重受伤的人在临死前很少能得到急救医疗系统的救助。此外,在车祸中受伤的人在县级医院往往会获得比乡镇医院更好的治疗[13]。

参考文献:

[1]王声涌.中国道路伤害的模式[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7)599,601,600

[2]王声涌.道路伤害是可预知和可预防的[N].光明日报,2005,7:14

[3]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资料汇编(1999)[Z]·北京:公安部交通管理局,1997.7-67.

[4]王正国.交通事故伤研究近况[J].中华创伤杂志,1996,12(3):141-142.

[5]袁其微,农乐颁,黄萼华.道路交通伤害与公共健康的伦理研究.在公共基层医学论坛2007年第11卷第1期A版

[6]王声涌,主编,伤害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0-315

[7]池桂波,王声蒲,刘润幸.我国道路伤害与交通环境因素关系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5):330-332.

[8]章亚东,侯树勋.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伤特点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志,1998,14(1):42-43.

[9]北京听证新交法:立法专家强调生命权大于路权2004,9(3)

[10]何勇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及对策中国交通2005,12(3)

[11]殷大奎.伤害———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J].疾病控制杂志,2000,4(1):3

[12]池桂波,王声蒲,刘润幸.我国道路伤害与交通环境因素关系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5):330-332.

[13]VENKATARAMANShankar.EffectofRoadwayGeo-metricandEnvironmentalFactorsonRuralFreewayaccidentFrequencies[J].AccidentAnalysisandPrevention,1995,27:37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