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项目中土地平整设计技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土地整治项目中土地平整设计技术分析

李梅

盱眙县水务局仓库江苏省淮安市211700

摘要:土地平整是土地整治项目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土地平整工作中,应根据项目区地形地貌特点,以耕作田块或地块为基本单元,挖填工程应在平整单元内进行,避免土方量的运出和运入。土地平整后,通过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培肥地力,促进水、肥、气达到协调,使耕作田块的质量比整理前大幅度提高。

关键词:土地整治;土地平整;设计技术

一、土地整治的简要概述

土地整治指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需要,对未利用、低效利用以及闲置、损毁和退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的活动。在全球变化、快速城镇化和经济持续发展进程中,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过土地整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缓解人地关系。土地整治已成为目前最大规模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有组织的人类活动之一。土地整治在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产生了多种影响,这些影响需要持续的给予关注和调控。近年来,中国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土地整治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机制和评价等研究,但尚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笔者在阐述土地整治与生态系统服务关系的基础上,总结了土地整治对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分析了土地整治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尺度效应,提出了土地整治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研究展望,以期对中国土地整治中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有所借鉴和参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部分土地整治活动,存在“有名无实”的异化现象。从已检索到的相关项目信息来看,大多名为“土地整治”或“土地整理”的项目实际上只是进行土地一级开发或是土地收储,只进行前期的土地平整、征拆迁等工作,虽然也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一同打包进入PPP项目,但这些所谓的土地整理并非是以提高土地本身的质量和状况为目的,不符合目前国家《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中强调土地“治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同时,由于财办金等文件的相继出台,不包含运营内容的项目将难以达到项目入库的要求。

2、项目本身缺乏使用者付费来源的设计。目前,多数采用PPP模式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仍然是以政府付费作为主要回报机制,而且即使是可行缺口补助的项目中使用者付费在回报来源中所占比例也是相当之小,无法通过对新增耕地或建设用地的有效利用,拓展项目自身的收入来源以减小政府补贴金额。

3、土地整治过度重视“占补平衡”。当前很多土地整治项目都把增加耕地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尤其是在当前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刚性约束下,缺乏衡量土地质量、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硬性指标。而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如采取不当的方式,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周边的农业生态环境产生消极影响。即在开展土地整治活动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和生态”问题。

4、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度不强。土地整治不仅是为了整治而整治,当前的土地整治项目往往与其他非经营性项目捆绑打包,缺乏使用者收费来源,单纯依靠政府付费或形式上的可行性缺口补助作为回报机制,未在土地整治项目前期与产业规划设计有效协同,未能充分发挥土地整治的平台作用,也并未真正做到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造成土地整治活动社会化产业化不足问题。

三、土地整治中土地平整设计技术

土地平整一般是地面建筑工程、土地整理的必要条件,是指通过拆迁、土方工程对土地表层状况进行改造,拆除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存在较明显的土地不同位置的高差,以达到后续施工的要求的前置性措施。简单地说,就是把凹凸不平的地面弄平。土地平整是农业建设还是非农建设,则需要视土地平整的目的而定。

1、土地平整工程设计审查参考数据:

1.1田块方向。水蚀区:平行等高线布置。风蚀区:与当地主害风向垂直或与主害风向垂直线的交角小于30o-45o方向布置。

1.2田块内部设计。田块设计应因地制宜,一般遵循以下规则:平原地区:水田宜采用格田形式。格田长度60-120米,宽度20-40米,田埂高40厘米,埂顶宽10-20厘米。旱地田面坡度限在1:500以内。滨海滩涂区:滩涂田块长度300-400米,宽度30-50米。丘陵山区:梯田田面长度一般不小于100米,以150-200米为宜;田面宽度一般为5-15米,缓坡区为20-40米。

1.3土地平整土方量计算审查。审查选取的典型田块是否有代表性,数量是否足够(一般典型田块面积不低于项目区总面积的5%)。审查典型田块土方量计算是否采取以下方法中的一种:方格网法、横断面法、散点法或其他方法,审查是否有计算过程以及计算公式、步骤。审查项目现状图是否清晰表示了现状高程,项目规划图是否清晰表示了设计高程,并根据现状高程和设计高程校核土方量计算的合理性。

2、土地整治规划编制

2.1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安排。土地整治重点区域主要是在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为统筹安排市域内耕地、各类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废弃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据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生态环境建设要求,以及土地整治类型及其整治限制因素的相对一致性,为引导土地整治活动,实现土地整治目标,在土地整治分区基础上,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

2.2土地整治重点项目安排。土地整治重点项目是在划定重点区域的基础上,围绕实现规划目标,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及重大土地利用问题,有效引导土地整治活动的组织形式。土地整治重点项目特点:土地整治规模较大;土地整治潜力较大,基础条件好;对实现规划目标起主要支撑作用;对落实重点区域内土地整治任务发挥主导作用;能够明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预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明显;对推进土地整治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2.3在规划编制中项目布局原则:以划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为基础,立足当地经济社会条件和土地资源利用特色;以落实区域内土地整治重大任务,或解决较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能源、交通、水利等)、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发展规划等土地整治活动中出现的土地利用问题为目的;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相对集中连片,具有一定规模,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项目实施具有较可靠的资金保证,地方政府和公众积极性高;项目实施对规划目标的实现起支撑作用;综合考虑重点项目空间分布的平衡性;综合考虑资金总量、规划目标和实施的可行性,合理安排土地整治类型结构;项目建设期一般不超过3年,超过3年的可以分期实施。

3、运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土地整治建设项目中,利用多旋翼无人机对作业区域进行倾斜摄影拍摄,用街景采集车对街景数据进行采集,运用RTK进行像控点采集,以确保模型精度,运用软件设备DP-Smart、DP-Modeler、AR-Explorer进行空三处理、自动化建模、大比例尺测图、单体化建模、场景融合、模型浏览、距离量测、面积量测、体积计算,土方量计算,将项目区的影像图、高程以及其他辅助信息进行处理、整合,制作出具有三维可视化模型,将其作为土地整治建设项目土地调查的现状与后期规划的基础。成果显示,通过三维可视化模型,对项目区的现状有了更为直观、准确的表达,有利于对土地整治项目前期项目区情况的掌握,也为后期土地整治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提供了直观的规划设计环境。

结束语

土地整治中通过土地平整设计与实施,避免了土方量的运出和运入,节约了工程成本。并通过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培肥地力,促进水、肥、气达到协调,使耕作田块的质量比整理前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敏.贵州土地整治项目区土地平整工程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351-354.

[2]王智文.灌阳县新街乡土地整治项目土地平整设计[J].广西水利水电,2019(11):472.

[3]沈强.土地平整工程规划与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29):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