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心肺复苏临床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简析心肺复苏临床研究进展

张子铮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1419班理科

【摘要】全世界每年都会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人因为心脏骤停而猝死,大部分人的死并不是因为无法救治,而是因为大多数人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面,没有条件进行救治。心肺复苏的临床研究对能够及时救助需要救助的人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将对心肺复苏的临床现有办法,复苏成功的标志和未来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能对心肺复苏的普及范围作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心肺复苏;临床研究;发展意义;

一、心肺复苏临床研究目的

什么是心肺复苏?当人们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如在一定的时间内一般指4到6分钟内不进行救治的话,就会出现脑和其他重要的器官严重损坏,时间更久就会出现脑死亡。心肺复苏是指在这种情况下对病人进行抢救所采用的关键措施,是人们能够尽快回复心脏搏动。

根据心肺复苏定义就可以发现如果心肺复苏不及时或者不科学的话非常容易错过救助需要救助的人。全世界每年都有数十万人因为心脏骤停猝死,这些人的猝死大多数是因为发生在院外救助不及时,也有一部分是因为救助不科学。无论是什么原因,归根究底都是因为心肺复苏临床研究不够。所以心肺复苏临床研究对于救助人们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医学史上的里程碑。

二、现有临床心肺复苏方法

1、标准的心肺复苏法

当病人的心脏突然停止搏动时,首先要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但是心脏按压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具体分析每一个心肺复苏的方法。

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国家就开展了院外心脏骤停的现场救助方法,并将这种定为最标准的心肺复苏方法。这种标准方法指出:当发现病人心脏停止跳动没有反应时,应该立刻向周围呼救并拨打120,然后启动急救系统,将病人展开复苏的姿势,打开病人的气道,抬起病人的下巴使之仰着头,并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在人工呼吸时需缓慢吹气且持续一秒左右,能够明显看见病人的胸部鼓起来。在人工呼吸阶段需要连续不间断的对病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如果有意外情况需要停止心脏按压,停止不能超过十秒钟,按压幅度控制在四厘米到五厘米左右,一直持续到能感受到病人的脉搏为止。在按压时,手的摆放也是有要求的,按压的手应该放在病人胸骨的下半部分,用手掌的根部接触按压的部位,将另一只手叠放在按压部位的手的上方用一定力度进行按压,按压的频率控制在大约每分钟一百次为最佳,按压的通气比例保持在三十比二左右为最佳状态。大约每隔五个周期或者是两分钟左右检查病人的脉搏情况,回复跳动则成功。

2、张氏心脏复苏法

张氏心脏复苏法是张天平在1990年时提出来的,他主张不加“嘴对嘴”的人工呼吸而是主张只需要心脏按压的方法进行心脏复苏,这种方法也叫做胸外心肺同步按压复苏法。这种方法强调胸外的按压需要在胸骨的下段进行按压,借用胸骨和脊柱之间的挤压使心脏松弛,以此昌盛心脏跳动,这种按压频率控制在每分钟五十到七十词左右,按压幅度在四到六厘米左右为最佳。要用全掌的力度按压胸骨的下段,这样才有最好的效果。

3、间插腹部按压式心肺复苏法

这种方法需要病人平躺下,最好躺在硬的木板上面,需要两个人进行按压,甲按标准法的方式进行胸外按压,且在按压时进行人工呼吸,乙与甲间接对病人进行腹部的按压,按压的部位在腹部偏上,按压的幅度在五厘米到八厘米左右比较合适。甲在乙停止按压时需要继续按压病人的胸腔。这种方法是标准的心肺复苏法的改进版本,能够加强“胸泵”的作用,以此来改善通气量,这样可以更有效的对病人进行救治,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长期存活率。

4、开胸心脏挤压法

这种方法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开胸心脏挤压法的康复率比较高,可高达25%到28%左右,而胸外按压法的康复率只有14%,是它的2.6倍。但是这种方法必须在心脏骤停八分钟到十分钟之内进行才可以,时间太久就没有救活的概率。所以手术前的准备很重要,而且这个方法不适合院外使用。也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方法有一定的风险性,只适合在手术中和刚发生心搏骤停时使用。

三、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志

1、自主循环恢复

自主循环恢复是心肺复苏成功的一个主要的标志,它是在机体长时间的、全身性贫血、成功心肺复苏之后的一种不是自然醒的病理生理状态,并一定是真正的心肺复苏成功现象,这种状态被医学上的专家们成为复苏后病。

复苏后病的处理对时间要求比较敏感,治疗措施分为监护和治疗两部分。其中监护措施是对血流进行优化,使病人保持正常的通气功能,保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治疗措施是指轻—中度治疗性低体温,研究表明这种治疗性低体温对身体的脏器功能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能够稳定血流速度,有良好的临床效应。

2.脑复苏

心脏骤停后,脑损伤和脑死亡是导致整个人残疾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根据研究数据显示,心脏骤停以后,有22.9%的院内病人和67.7%的院外患者都是因为脑部损伤之死的。所以,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是否真正成功决定因素。所以脑复苏以后对脑部和神经功能的保护成为重中之重,是医学上学者们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脑复苏的方法一般采用低温的方法,临床试验已经表明32度到34度左右的全身低温是对脑复苏有很大帮助的。因为低温可以降低脑中的代谢率,减轻脑中的再灌注损伤。但是低温不一定对每个人的脑复苏是好的,也有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例如心律不齐,凝血障碍等。所以研究学者表示采用外部降温法是最有效地,简单且容易实行也没有危害性的方法。外部降温法可以是戴冰帽,覆盖降温毯,在腋下、颈部等容易散热的部位放置冰块,加快散热,或者直接用湿毛巾、风扇等散热。

四、心肺复苏的未来展望

心肺复苏指南中显示容易出现心脏骤停的人的年龄范围是八岁以上,这部分人心肺复苏成功后,由于不同的复苏手术后的症状不同。出院存活率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医学上不仅在进一步对心肺复苏技术做进一步发展做深入研究,还对心肺复苏成功后的患者出现的其他的术后问题做进一步研究,虽然目前没有很大的进展,但是一直在持续研究中。

五、结语

心肺复苏一直都是急诊科更是医学上重要的研究项目,多年以来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每年因为心脏骤停儿死亡的人还是不计其数,这使我们深深的心痛。心脏骤停存活率低与这种病本身是离不开的,这种现象需要的急救时间十分短暂,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超过这个时间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所以心肺复苏是需要争分夺秒的。

根据研究发现出现如此高的心脏骤停死亡率有几个原因:首先,病人自己不知道急救知识,不能有效地对自己救治,也不能及时的通知周围的人救治自己,耽误了时间。其次,心肺复苏的普及率太低,路上的行人一般的都不知道如何救治,想帮忙无从下手。最后,救护人员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及时的赶到并进行救治,耽误最佳的救治时间。所以,广泛的普及心肺复苏的方法是必须要做的,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如何进行按压如何进行人工呼吸,能够在没有医护人员帮助的条件下,也能有效地救助病人。希望医学上的学者们能够更好的研究出对心肺复苏有更大帮助的项目,这对我国心肺复苏临床研究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丽娟,葛在吉,冯淑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复苏法的进展.中国危重急救医学,2003,15(5):311.

[2]李丹.心肺复苏研究进展.人民聚义,2005,48(3):175.

[3]黄培志.心肺脑复苏的研究进展.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7-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