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农村景观生态规划的误区与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试析新农村景观生态规划的误区与策略

左力文王雷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摘要:近些年为了在保留农村特色的基础对农村环境进行改造,我国逐渐实行了农村景观生态规划项目,但在实际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与误区,导致农村中的“乡土性”逐渐被冲淡,并与大众景观设计趋于一致,生态问题日渐严重。想要进一步促进新农村的景观建设,需要人们以实际农村特色为基础,以稳定生态为核心,以经济投入为媒介,打造具出具有农村特色的亲民型景观。本文就以新农村景观生态规划为基础,对其中存在误区进行分析并研究出相应的策略,为今后的新农村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设计;生态规划;误区;策略;分析

农村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美化农村形象、优化农村环境、提升整体品味。在农村景观设计中主要包含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两方面,其中自然景观主要指气候、地貌、生物以及水文,因为农村中的人类产生的活动较少,所以自然景观大部分都保存完好。而人文景观则包含农业生产景观和农村聚落景观两种,前者只要指的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景观,比如内蒙古草原上的牧场风光、江南地区的梯田风光等等。后者指的是农村的建筑风格、村落之前的布局、民族风情等等。可以说农村的景观建设是以生态环境、独特文化作为基础进行的。

一、新农村景观生态规划的常见误区

我国的景观建设最初发展于城市中,并且从大量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经验,所以目前在应用于农村建设后,许多方面仍无法摆脱城市景观规划的影子,弱化了农村自身的特色,产生了部分误区,下面就对目前新农村景观生态规划中常见的几种误区进行分析:

1.弱化农村特色,人文景观趋同现象严重

因为生态世界内部具有联系,所以生态世界可以称为一个整体,但在这个整体当中同样存在许多差异,对于生态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充分尊重并承认生态中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就是以这样的个性化与多元化为理念,希望在当地特色环境的基础上对当地的环境进行充分的保护与利用,但目前大部分新农村景观在规划时却与最初的建设理念背道而驰,在农村特色上打上了“土气”的标签,为将所谓的“土气”摆脱掉,不顾当地的环境条件,盲目跟风生搬硬套城市或者国外农村的景观建设规划,造成新农村景观建设失去原有的特色。

(1)向城市看齐

因为城市景观建设发展较早,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所以许多新农村在进行景观生态规划时,往往会套用城市的设计理念,对农村自身的环境和特色缺乏考虑,将农村中固有的特色环境破坏,用“小城市”模式对农村景观的“新规划”的概念进行偷换。比如在农村中打动土地,修建农村中根本不需要的宽大马路,将原本实用的小广场扩建为超级广场,在路口或者空旷的位置修建一些与农村环境并不相符的大型雕塑,在投入大量资金的同时导致大面土地的浪费与闲置。此外在对这些无用功的大量投入的同时,却对于一些急于解决的问题却没有实际行动,比如农村的污水治理,排污管道的修建以及垃圾处理厂的建设等等。这样完全照搬城市景观建设套路的方法不仅为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还打破了农村环境中人与自然原本的和谐关系,导致并不严重的生态问题日渐严重。

(2)向国外看齐

一些新农村建设借鉴发达国家的农村模式,导致新农村的景观建设完全脱离当地环境特征,脱离国情。实际上,我国农村跟很多发达国家农村相比,无论是土地所有制形式,还是经济发展程度,抑或是自然资源等方而,都有着不小的差异,而所有这些,又都是制约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外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建设新农村提供借鉴,但不恰当的移植可能损害自己原本的生机。

2.绿色生态退化,自然景观“碳成本”骤增

目前很多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理念指导,绿地面积不断萎缩,自然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植被的“碳汇”功能不断下降,生产生活的碳成本不断增加。一是绿地给景观让路,原本的“碳汇”功能下降。随着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一批批新建筑不断地蚕食着农村绿地,出于用地、景观、安全、投资等种种需求,河道被填埋、改道,乡村绿化被挖掘、移植等情况比较突出,原来丰富完整的乡村绿地系统被强烈分割,分布七零八落,绿地生境条件趋于简单、破碎化,自然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碳汇”功能不断降低。二是原生景观人工化,“碳成本”大幅上升。自然景观被赋予了太多的人工痕迹,维护也由原来的“零成本”走向高成本。在自然生态环境频频更新的过程中,乡土景观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景观建设从材料生产、施工建造到后期维护运行、拆除、更新等各个阶段,高耗能现象突出,二氧化碳排放过量,使得本应十分“低碳化”的自然乡土生态建设与维护日益趋向“高碳化”。

二、新农村景观生态规划的策略思考

1.以历史为源,以乡土为基,打造本土特色型景观

新农村景观设计,应该以尊重历史为前提,特别是对那些历史文化悠久丰厚的村落而言,合理的保护和传承尤其重要。对村落历史文脉的保护和传承并不是简单地保持原样不变,要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古建筑和传承当地文化瑰宝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一些资源,寻找历史文脉与未来发展的契合点,科学地整治村庄的人居环境,着力打造宜种、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新农村景观规划要将人居环境与乡土文化、地域特色有机结合,使新的人居环境最大程度地与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相协调,利于地域文化和乡土景观元素得到有效的传承。在新农村景观设计中,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当地地理环境、资源优劣、传统文化、民情风俗、经济发展等进行充分调研,辨析情势,利用特色,立足当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拒绝生搬硬套,不搞形象工程,反对形式主义。

2.以生态为核,以经济为媒,打造环保适用型景观

新农村景观规划与设计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牢牢把握经济推动力这一关键要素,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态之路,两者有机结合,彼此兼顾,才能让新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的发展更加依赖于自然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人们安居乐业。建设新农村,必须将保护生态环境置于最突出的位置,坚持生态优先原则,要考虑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维护生态系统物流、能流的基本通道,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于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建设与使用的全过程,切实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应尽可能保持其原生态特色,要在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建筑学、园林学、景观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充分考虑景观与周边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使景观实体与生态环境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结束语

新农村景观建构应该以人为本,以人性化作为景观构建的重要依据,体现对人的关注和尊重,彰显生命与生存意义,并能让人透过景观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比如创造自然生态良好,人文环境优美,道路交通便捷,具有宜人尺度的户外活动空间,以满足当地村民生产生活以及外来游客休闲观光活动的需求,保证村民居住环境,实现生产与生活功能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杨宇振.歧路:20世纪20~30年代部分农村研究文献的简要回顾[J].新建筑.2015(01)

[2]王秀杰.可再生能源在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6)

[3]李飞,段西.“两型社会”视角下的“以农带旅”型新农村规划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赵村村庄规划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1)

[4]陈隐石,汪院生,吴玮,黄天寅.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规划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4(04)

[5]陈礼辉.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J].政协天地.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