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头孢唑林钠(新泰林)在显微外科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五水头孢唑林钠(新泰林)在显微外科临床疗效观察

易建华

易建华(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埔院区广东广州510660)

【摘要】通过280例患者接受新泰林静脉滴注,总有效率99%,共有3例出现慢性皮疹得出结论,新泰林预防及治疗显微外科感染安全有效。

【关键词】新泰林临床疗效显微外科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7-0197-02

感染是显微外科手术常见手术并发症。正确应用抗生素有助减少手术后感染。新泰林做为第1代头孢菌素,对G+有很好抗菌作用,属一线杀菌型抗生素。新泰林在头孢唑林钠的基础上分子结构更为精细。即在微观结构中,2分子头孢唑啉,10分子水和1个钠离子形成单晶螯合结构,稳定性提高,有效期增至24个月[1]。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支气管炎及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骨和关节感染、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肝胆系统感染及眼、耳、鼻、喉科等感染。本药可作为外科手术前的预防用药,且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唯一指定常用于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抗生素。我科从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用新泰林治疗及预防显微外科手术感染28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共280例接受新泰林治疗,其中男180例,女100例,年龄6~83岁。其中属无菌手术预防用药226例,污染手术48例,感染手术6例。

1.2方法给药方案:手术前30min开始静点新泰林210g,30min内滴完。手术超过3h,术中再给2g加入静点。无菌手术术后连续用3d(关节置换术可延长至术后5d)。成人剂量2~4g/d,最大剂量为6g,分2次静脉滴注。儿童剂量为30~100mg/kg,分2次静脉滴注。污染手术用药至体温恢复至正常,切口无红肿渗出。

1.3疗效判断标准根据卫生部1993年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判断分为4级:痊愈、显效、进步、无效。痊愈:症状、体征、实验室及病原学检查4项均恢复正常;显效:病情明显好转,但上述4项有1项完全恢复;进步:用药后病情有所好转,但不够明显;无效:用药72h病情无明显进步或加重者。痊愈及显效合计为有效。

2结果

280例应用新泰林治疗:痊愈率93%、显效率5%、进步占1%、无效率1%、总有效率99%。共有3例出现慢性皮疹,无其它药物不良反应。

3讨论

在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中,应用抗生素具有重要地位。合理预防用药的关键是正确掌握适应证、选好品种、把握好用药时机、足量和短程用药,防止滥用。B-内酰胺类抗生素,尤其是头孢菌素,是理想预防用抗生素,其中头孢唑啉是使用最广基本用药。新泰林属于半合成头孢类抗生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在体外对大多数G+和G-有抗菌活性[2]。但头孢唑啉为无定型固体,其结构中的含硫基团在某些条件下易发生断裂,导致高聚物等相关杂质增加;且含硫基团与胶塞促进剂成分类似,会与胶塞起化学反应产生有害物质,引起不良反应。近年上市的新药新泰林呈稳定螯合晶体,分子中的含硫基团包裹在隧道式空腔中,不易脱落,避免接触胶塞,具高稳定性和安全性,抗菌效价性能比更高,有效期更长。新泰林属第一代头孢菌素,具有广谱、高效、杀菌强、低毒、耐酶等特点。新泰林对G+有强大广谱抗菌作用,具有二、三、四代头孢菌素无法比拟的抗菌作用。对G-的抗菌作用是一代头孢菌素中最强的,尤其是对大肠杆菌,肝炎杆菌有强效。其杀菌作用机制为与细胞膜上的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使其转肽酶酰化,细菌生长受抑制,溶解死亡。组织内药物浓度持久,肾毒性轻[3]。骨科手术感染大多数是G-引起。其中金黄色菌菌球菌最常见占64%,3%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为葡萄球菌,5%为混合G+,6%G-杆菌,8%为混合革兰阳性/革兰阴性微生物,其余5%为混合的需氧/厌氧细菌[4]。故新泰林是预防和治疗显微外科感染的合理选择[5]。

参考文献

[1]杨俊铃,马忠森,邱晨.新泰林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研床[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6,3(22):326~327.

[2]李家泰.临床药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12~642.

[3]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6~57.

[4]BoxmaH,BroekhuizenT,Patkap,eta.l(1996)Randomisedcon-trolledtrailofsinge-doseantibioticprophylaxisinsurgicaltreatmentofclosedfractures:theDutchTraumaTria.lLance,t347(9009):1133~1137.

[5]尹擘,肖玮,祝延春等五水头孢唑林钠(新泰林)在骨外科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2(4):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