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低碳背景下“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3

绿色环保低碳背景下“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易刚,金萍

摘要:运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等方法,分析成都“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体系建设的现状及问题。成都“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提出了全面开发成都“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资源,广泛性进行宣传,针对性地进行产业开发,科学地构建成都“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发展配套体系,加快培养成都“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等建议。

关键词:健康绿道运动休闲体育旅游成都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10-0052-02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意识、体育需求都在增强,体育运动出现大众化和终身化的趋势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的健康需求发展将呈现休闲化、大众化和专项化三大趋势,成为推动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迅速提高的主要杠杆。体育休闲旅游活动作为人们追求的新兴生活方式已不在限于利用都市内部的零散化、点集式、短期化等体育资源,而是越来越选择自然特色与健身项目结合、环绕都市形成空间一体化、大型化、跨地区、综合性的体育形态和体育结构。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严重缺乏的体育健身休闲旅游活动场地、设施与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休闲旅游等需求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加大体育健身休闲旅游活动的投入,加快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场地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是全民健身工作的当务之急,意义非常重大。因此,环成都地区开创性地建设“健康绿道”,科学地构建“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发展配套体系,它必将满足环成都地区人们迫切的体育休闲旅游等需求,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全面健康和持续开展,并为环成都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品牌的快速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绿道和“健康绿道”

2.1绿道是一种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绿色空间通道。绿道体系是集合了生态、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既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又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发展品位,同时通过适当的旅游活动促进经济增长

2.2“健康绿道”是通过构建串联自然、人文景观等要素的绿色线型开敞空间,使都市公园绿道、滨水游憩绿道、郊野休闲绿道、自然生态绿道、风景名胜绿道等多种绿道空间形式交织形成绿道网络,将中心城区与自然山水林地连接成城乡共融的绿色纽带。环成都地区“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体系主要沿着道路、河滨、溪谷、风景名胜古迹等建立,设置可供骑游者进入健身休闲旅游的景观游憩线路等,形成以游步道和骑游道为主体的线状绿色开放空间。

3“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体系建设的现状

“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体系建设是环成都地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是建设都市绿色、环保、低碳理念和形成空间一体化、大型化、跨地区、综合性的体育形态和体育结构。“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体系集合了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景观、通行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具有体育休闲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地理区位和自然及生态环境好,体育休闲旅游发展基础客源市场广阔,体育产业市场集中开发潜力大的综合功能。

3.1“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体系建设综合功能。生态功能:包括健康绿道网络规划、健康绿道游径规划、健康绿道实施设计与健康绿道管理体系四个方面;文化功能:包括历史文化建筑,旗舰文化建筑建设,社区文化生活圈建设三个方面;休闲功能:包括休闲设施引导以及夜景设计两大方面;景观功能:包括显山露水与田园风情两个方面;交通功能:包括建设三类和谐慢行圈,融合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共享步行空间四个方面。[3]环成都地区具有平原和名山大川特色,类型全面,品质优良。“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开发程度较低,有利于统一规划,集中指导,分期开发。

3.2“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体系建设的文化优势: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4500年以上的文明发展史。古蜀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占有一席之地。以“金沙”、“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武侯祠、南郊公园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蕴涵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灵秀的蜀地山川、成都的闲适富庶和神秘的古蜀文化养育和熏陶了中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强烈地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3.3“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体系建设的地理及自然及生态环境优势:成都是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是著名的休闲城市,园林城市和现代田园城市,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最优越的地区之一。成都是平原,周围连着名山,无论地形地貌,河湖分布,气候状况都极其优越,植被种属十分丰富。这种自然环境,造就了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九寨沟,黄龙,西岭雪山,海螺沟冰川,大熊猫的故乡等等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地理优势,用“健康绿道”把这些名山大川连接起来,是开展体育休闲旅游的极佳之地。

3.4“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体系建设的区位及体育休闲旅游发展基础客源市场广阔:成都是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的商业中心,是中国最热的旅游城市之一。航空未来将实现成都到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京津冀、北部湾、港澳台、东盟的2小时通达,开通直达北美、欧洲、亚洲、中东等国际航线,建成国际性区域航空枢钮。铁路要建成西部铁路的主枢纽。公路要建成西部最大公路枢纽。

3.5“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体系建设的体育产业市场集中开发潜力大:环成都地区“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体系建设就是将地域、经济、文化、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生态等多个要素结合为前提的,“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体系建设的体育产业呈多样化特征,可以满足体育旅游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健康绿道”体系建设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整个城乡环境品质,促进经济增长,更是环成都地区城乡人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又一具体实践。

3.6“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体系建设的突破:通过充分梳理环成都地区城乡开放空间,确定“健康绿道”网络重要节点,合理规划“健康绿道”网络体系,创新构建互通共享的城乡绿色脉络,形成具备开放性、流动性、扩散性、循环性等特征的网络结构,使“山、水、田、林、城”逐步融为一体,初步形成一线多区、一区多景的景观格局。建设“健康绿道”,塑造新型城乡形态,构成了具有不同体育美学、体育观赏、体育实践的自然景色,为环成都地区人民营造更加健康的体育休闲旅游生活环境,打造全民健身的新体系,提升城市发展品位等都是创新突破。

4“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体系建设在政策扶持和体育等部门的参与性不够。建设“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体系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未引起有关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在“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包括走社会化的路子,多元化的发展,“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宣传营销和体育人才培训等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政府主导,大力给予政策扶持,充分发挥体育部门的主观能动性,要推动文化、体育、旅游、宣传、媒体等部门积极参与,加强合作,广为宣传。

4.2“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够。总体上世界遗产廊道“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体系建设内容比较单一。虽然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活动方案》中罗列了146项体育休闲旅游产品,数量可观,但在环成都地区“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体系开发建设上项目较少。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观赏性的项目多,参与性的项目少。建议“健康绿道”沿线精心打造大熊猫文化、青城山、都江堰三大文化遗产等特色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4.3“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开发建设没有形成循环体系。目前环成都地区有不少“健康绿道”建设的基础,但其间的连续性差,没有形成网络。由于只是段落性的带状公园,相对孤立,没有连接起城市其他公园、自然生态保护地、人文名胜等一些公共开放空间。政府应联合有关部门统筹规划,全面开发建设“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资源,科学地构建成都“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发展配套体系。

4.4“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开发在挖掘美学与文化内涵还不足。“健康绿道”与建筑一样,除了满足人们的功能性需求,还兼具美学与文化的内涵。在开发“健康绿道”体系的时候,应该注重其美学与文化内涵的体现。比如,在植物的选取,建设材料和色彩的选取上,既要节省造价,又要绿色自然环保;在“健康绿道”的照明系统中应采用低碳、环保和节能照明等。

4.5“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开发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广泛性进行宣传,针对性地进行市场开发,打造全民健身活动品牌不足。“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开发,是成都全民健身活动的内在需求。健身已经不是简单的肢体锻炼,而是成都人文精神、城市精神、体育精神的一种展示。比如,在建设“健康绿道”的沿线周边可以将体育公园和体育运动场所串联其中;在“健康绿道”上,可以用运动图案和彩色路面将“健康绿道”明显的标识出来,给运动健身者形成视觉冲击力,带来美的享受。

4.6“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开发人才短缺。科学地构建成都“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发展配套体系,这些工作既需要旅游知识,建筑规划知识,生态园林知识,又需求精通体育知识的专业人才参与。目前这方面的人才还很短缺。加快培养成都“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成都高校的体育学院应加强与旅游系的合作,加快“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4.7通过“健康绿道”体育休闲旅游体系的建设,城市形态、城乡结构以及成都人的体育观念、健身方式、行为模式、消费理念将会实现革命性变化,城乡人民将更平等地共享公共资源,游憩、沟通、健身、休闲生活将更丰富和健康。这对全民健身,对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腾飞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者简介:易刚(1973—),男,四川内江人,西华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四川成都,610039)。

金萍,西华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参考文献]

[1]王家宏,等:《都市体育圈:背景、条件、意义和原则》[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8

[2]李涛,《成都健康绿道体系:通往世界田园城市桥梁》[J].城市化杂志,2010.11

[3]蔡宇,《2012年“世界遗产廊道健康绿道”建成》[N].华西都市报,2010.10.28

[4]袁弘,《成都市将打造世界遗产廊道健康绿道体系》[N].成都日报,2010.10.28

[5]李爱民,等:《建设“环首都健身休闲圈”打造全民健身新亮点》[J].体育文化导刊,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