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读写训练结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读写训练结合

翁阳荔

福建莆田文献中学翁阳荔

阅读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是间接地认识生活,是吸收;写作是直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是表达。读写割裂是目前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阅读费时费力,写作成了附庸和装饰,举步维艰,其结果使写作成了学生觉得头疼、老师感到棘手的一大难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程标准》对学生习作的要求这样描述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一、读中学写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作文因素,抓好每篇课文中写作知识的渗透,这样在长期阅读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潜移默化,逐步提高。

致力于读写结合研究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说:“读和写是互逆的过程。他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1.阅读中渗透写作知识。

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是学生积累、感悟语言和模仿参照的样本,为此,我们要以文本为依据,从文本中选择借鉴点,读中悟写,读中学写。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审题的训练,启发学生根据题目,考虑文章是写人的还是叙事的,是写景的还是状物的,作者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能表述什么思想感情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训练了学生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渗透写作知识,进行作文教学的训练。

如教《济南的冬天》一课,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后,我启发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了解到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的特点是:先总括济南冬天的特点,然后济南冬天的山和济南冬天的水顺序分别去写济南冬天的美丽,从中训练学生如何组织材料、编写简要提纲的能力。

2.阅读中渗透写作技法。

在重点段的教学中,有目的地让学生议一议重点段跟文章中心的关系,以及作者如何详写重点段等,从中训练学生确定文章详略和如何把文章写具体的能力。随着对课文的讲析,使学生获得一些写作技巧。

教《背影》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怎样往上爬上月台的这部分内容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脚和手的动作,如将动词换为“撑”“蹬”“跃”会有怎样不同效果,由此领悟“倾”“攀”“缩”等动词与父亲肥胖身体之间的关系,采用动词替换法,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让学生明白应准确使用一些动词,也能丰满人物形象,从而体会到父亲的爱子之情。因此,阅读教学中除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不忘从作文的角度来研究分析课文,使学生从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懂得怎样组织材料、选择材料、如何确定中心;作者为什么这样开头结尾、为什么这样安排段落层次、为什么选用这些句式、运用这些词语等等。同时还要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加以对比,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教学中的作文指导。学生经过这样长期训练,自然会领悟到写文章的方法,写作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这些写作知识及写作技巧,绝不是作文课上所能解决的。

3.阅读中渗透写作训练。

根据“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原理,每次的作文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要摒弃“讲——写”两段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优化作文课堂的教学流程。由于注意了在语文课上让学生练写,改变了过去“动口不动手”或动口多,动手少的现象,在教学中学生手脑并用,从而使学生学习语文课的效率得到了提高。学生不仅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只有大量阅读,勤写勤练,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读写素质的提高。但是,在实践中,也有不少学生读了好多文章仍写不好作文,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解决好读和写的关系,将这两个环节人为得分开了,这就需要教师在训练过程中正确得加以引导。

二、以写引读

广泛阅读,可以给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实践中勤写勤练,才能练出一定的写作能力,才能有效发现读中的不足并为读引路。我们很难想象有不经勤学苦练的神枪手,不下水的游泳冠军。写作也是如此,只有经常动笔,反复运用,不断探索,才能逐步解决各种困难,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从不会到会,从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多写多练,对于处在写作起步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首先是多进行写作的各种单项训练,扎扎实实地练好写作基本功,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1.在仿写上下工夫。

读写结合还表现在要经常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以教材的训练重点为支点,把握课文的读写结合点,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习写法。如《春》的“春草”“春花”等经典片段,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仿写春天景象。教《爱莲说》一课后,对课文的写作特点及方法进行了总结,随即要求学生用同样的写作方法,写一种自己较为熟悉的植物并能借这种植物表达自己精神追求。再如教完《济南的冬天》一文后,在总结济南城冬天的特点时,有意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归纳总结,接着让学生以《家乡的冬天》为题写一篇文章。以上写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为学生今后的作文打下了基础。《济南的冬天》、《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课的布局谋篇,都是很好的仿写材料。“若不仰范前贤,何以贻厥后来!”把这些优秀的教材作为范例,指导学生进行仿写,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成效。

2.在续写上下工夫。

如学习《行道树》后,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向行道树写几句感谢的话;学习《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后,给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写两个人见面的情景,让学生体会科举制度对当时读书人的迫害。这类练习费时不多,可以收到加深理解内容和灵活练习表达的双重效果。

3.在扩写上下工夫。

一些古诗词,隽永短小,令人回味。让学生把古诗扩写成故事不失为古诗教学的创新之举,这同时又能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表达的能力。如《天净沙秋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是扩写的好材料。

4.在补写上下工夫。

续编故事,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兴趣,发挥潜能,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培养不受制约的思考习惯,从中获得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满足。有些课文的结尾意味深长,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就可以让学生补写结尾。如《皇帝的新装》一课的结尾小孩子说了真话,最后所有百姓都这样说。皇帝回到皇宫后会怎样呢?这样的结尾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一篇好文章,常常会使人觉得言虽尽而惹不尽。有的写人记事的课文,留下一些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想象,更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如《女娲造人》写到女娲造出人后的欣喜,表现她具有人性的光辉即母爱的光辉。让学生想象描写女娲造人辛苦以及造人后激动喜悦,人的兴奋欢喜的场景。体会生命的神奇和造物主的伟大。

5.在改写上下工夫。

学习《孔乙己》后,假如孔乙己来到我们中间,他会怎么样?请你尝试写现代版的孔乙己。变换角度来改写,既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三、以读促写

以读促写首先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大量阅读即多读,指读的篇章多,也指读的遍数多,以至熟读成颂。但应该强调一点,这样的阅读不是指机械的“死读”。阅读课文或别的优秀文章,主要是学习理解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通过阅读,要使学生懂得怎样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谴词造句。故而,读文章时要仔细认真,勤思多想,最好的方法是联系自己的实际对照阅读:文章拿到手,自己先想一想:这种题目是什么体裁的文章?中心词是什么?有什么限制?让我写应从何入手?读文章的过程中,想作者怎样围绕中心立意谋篇的。读完后再想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自己先前的想法与这篇文章相比有哪些差异等等。通过琢磨咀嚼,收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逐步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所谓“读书破万卷,下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指导学生阅读,最初阶段应放在课内,通过教师有目的的问题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怎样练习。当然,课外也应该适当地指导,因为课外阅读是学生的自觉行为,往往为求知欲所支配,为浓厚的兴趣所驱使,他们还可以运用自己课内学到的方法自己尝试,因此,效果往往更显著。

教《羚羊木雕》一课时,让学生认真揣摩开头直入场景描写方法,引导他们学习其中人物对话描写三种形式,在对话描写中着重学习人物神态动作描写,使描写生动细致,人物性格鲜明。在周记写作训练要求写一次家庭成员矛盾争执或小摩擦场景,大部分学生能运用学过方法来描写,将情景写得生动细致,人物性格具体形象。

以读促写还要多做笔记,灵活运用。教师指导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力争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到好文章,要让学生致力于理解、消化,将一些对自己作文有用的材料摘录下来,归类整理,经常翻阅,学习作者的利立意方法、写作方法,举一反三,灵活运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使之变成自己的阅读储备,进而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总之,写作是直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是表达。在阅读训练中教给学生观察、认识、反映生活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写作训练中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提高观察、认识、反映生活的能力,并逐步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只要学生多读多写,就一定能提高语文成绩,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