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学科建设与时俱进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学科建设与时俱进之我见

张爱华1李伟1田义新1周晓敏2雷锋杰1(通讯

张爱华1李伟1田义新1周晓敏2雷锋杰1(通讯作者)

(1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2长春市双阳区教师进修学校吉林长春130699)

【摘要】本文对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对我校中药学学科近年来取得的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弘扬了我校中药学学科建设的特色,在历史机遇面前,剖析了提升我校中药学学科发展的必要性和优势。

【关键词】中药学;学科建设;学科特色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341-02

在世界范围内,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随着“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理念影响,世界各国人民对我国中药的魅力显示了空前的浓厚兴趣,中医药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中药学专业培养具有传统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和现代中药学基本知识及技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天然药物,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材生产、分析、鉴定、营销、管理、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致力于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高级中药人才[1]。

“实现中药现代化,建设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是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和我国加入WTO之后的主要对策之一,由七部委和中科院联合发布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3~2010年)已经实施[2]。吉林省是中药大省,中药产值居全国前列,其已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第二个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即北药基地)。我校不失时机的加快了重点学科建设的步伐,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内涵建设,注重科学管理,通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学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学科特色优势进一步加强,总体办学水平居于全国同类院校上游水平,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培养中药学高层次人才、进行中药学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1.我校中药学学科历史及发展现状

我校中药学专业隶属于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中药材学院始建于1958年的吉林特产学院,1978年并入吉林农业大学成立特产系,1992年调整更名为中药材学院。我校中药学前身为195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创于吉林农业大学的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2个本科专业[3]。经过50余年的发展建设,已形成依托长白山丰富中药资源,以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中药材加工与质量评价、中药资源开发利用、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为特色的学科,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吉林)基地”建设的主要单位之一,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特别是在吉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我校中药学学科取得的具体成效

2.1师资建设方面

逐步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优良,水平较高的学术梯队。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对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等做了适当调整。教师年龄结构由原来的平均52岁下降为48岁,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14人,职称结构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上升为77%,学历结构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0%,具有硕士学位的占17%,分别来自不同的十余所大学,具有多学科渗透性和知识的复合性,为学科的后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2人才培养方面

近5年来,中药学学科共培养硕士研究生220余名,招收博士生26名,还先后与中国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医学院中药研究所,长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18名。为了提升我们省乃至东北三省从事中药材技术服务的人才科学技术素质,每年暑期主办的中药材技术培训班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好评,累计培训各类人才1000余人。

2.3科研与实验环境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互相发展。中药学学科多年来一直从事中药材资源、栽培、加工、药物化学等教学和科研工作,设有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中药学学科的人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药化学实验室,药用植物实验室,药用动物实验室,药用菌物实验室在2004至2005年间取得了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实验室的资格。目前具有高效液相色谱,气象色谱仪、气谱一电子捕捉器联机、高效制备色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光谱仪,电子透射显微镜,液闪仪,基因测速仪等分析仪器,极大的改善了本学科的科研与实验环境。

2.4学术交流与合作

我校中药学学科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先后与日本、韩国、加拿大、新西兰、美国、泰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与加拿大北美西洋参总会合作建立了西洋参GAP实验室。先后邀请韩国、日本、新西兰、英国等国家的学者和专家来院讲学。建立了“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学术交流制度,先后派出16名教师出国攻读学位或合作研究。为日本、韩国等国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通过合作、交流,提高了中药学学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使教师的学术水平得到了提高,极大地推动了中药学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由学科牵头或参与主办了30余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推动了中医药学术的发展,扩大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

3.我校中药学学科建设方向及特色

我校领导一直重视学校的学科规划和发展,中药材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专业的发展,通过中药学重点学科的建设,逐步形成4个稳定的特色专业。

3.1药用植物保护与利用

中药材生产质量是保障中药质量的源头,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点领域,本方向将中药学与农学理论紧密结合,交叉渗透,其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对于推动我国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保障中药质量安全,实现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国特色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3.2中药活性成分与新产品开发

中药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的研究是整个中药从资源到产品研究链上的核心问题。在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依托东北地区丰富的药用植物、动物和菌物中药资源,密切结合优质药材的生产,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结合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和中药制药技术,对中药活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明确构效关系,探讨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和机理,为中药材生产及产品质量评价、中药新药和保健品研制及资源合理开发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3.3中药材加工与炮制

以吉林省支柱产业人参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人参加工炮制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开发出多个品牌红参。在人参等10余种北方道地中药材提取物标准制定、中药材炮制加工新工艺研究、采收加工与贮藏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

3.4药用动物驯养繁育与开发

本学科方向是以国家和地方特有、药用价值高的梅花鹿、林蛙、麝等药用动物为主要对象,研究药用动物驯养繁殖、遗传育种、疾病防治、动物药采收加工、质量评价、成分分析和产品开发。其中,药用动物驯养、繁育与疾病防治是该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

4.我校提升和打造中药学专业为重点学科的必要性和优势

4.1抓住历史机遇,与时俱进

国务院“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明确地提出了“坚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在各项经济首位”的战略方针。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向“两高一优”方向发展,种植业向经济作物方向发展,必须要有一支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一定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1]。

4.2凸显学科优势,彰显农大特色

在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上,绝大多数农业院校中未设中药学专业,而医学院校中的中药学专业又侧重于中药的药用化学和药理作用,以至于长期以来,药用植物的育种和标准化的种植技术研究落后于中药业发展的需求。吉林农业大学尽管是吉林省属重点大学,但是在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中,我校是开设中药学专业的不多,开设中药学专业较早、人才培养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在中药学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中药学人才。

5.我校中药学学科建设与时俱进方面的几点建议:

5.1继承与改革并举,促进中药学学科与时俱进

我校中药学学科在同类院校中属于起步较早的特色学科,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们要重视多年来积累的学科优势,使得在社会大发展中凸显和赋予新的使命,对本科生教育学习,要以“厚积而广泛”为指导思想,调整专业设置,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对研究生教育深造,要以“大学科、广兼融”为指导思想,培养有学识,有深度,有广度的高级知识人才,为社会输送各类技术人才。

5.2抓住学科建设的核心,培植中药大学科

提高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能力,培植稳定的研究方向,防止飘移,突出重点,同时,要整合我校中药学学科资源,培植中药大学科,促进中药学与农学,生命科学,生态学的交叉融合,开拓中药学研究前沿领域,使得中药材栽培,生产,加工走向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立体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景堂,祝丽英,李存东,杨莹光.高等农业院校增设中药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6,22(1):9-11.

[2]邹健强,张兆丰,陈峰.《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实施情况报告[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1):1-6.

[3]姚秋杰.吉林农业大学校史[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