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程序通气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高频程序通气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苏耿柯道王文杰

苏耿柯道王文杰(广东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湛江524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高频程序通气应用于心肺复苏术中的临床效果,为更好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于我院施行心肺复苏术后无自主呼吸的84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各42例子。治疗组采用高频程序控制通气,对照组采用常规通气。测定两组0h、2h、4h、12h的动脉血压分压(Pa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OI)并进行对比。结果两组在治疗前(0h)PaO2、HR、MAP、O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h、4h、12h后治疗组PaO2、MAP、O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R在同一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程序控制通气具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微小、可降低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使用方便、产生二氧化碳潴留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肺复苏术高频程序通气常规通气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342-02

早期建立气道并对患者实施通气是治疗呼吸心跳骤然停止患者的主要临床救治手段[1]。传统的方法主要是采用面罩通气和常规机械通气治疗,近年来,高频程序控制通气在心脏复苏术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笔者为探讨高频程序通气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此次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于我院施行心肺复苏术后无自主呼吸的84例患者,男58例,女26例,年龄19~78岁。引起呼吸骤停的病因有:原发性高血压出血18例,急性心梗死7例,严重心律失常5例,脑血管畸形脑出血16例,颅脑损伤28例,急性中毒4例,急性肾衰竭6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心脏复苏术后无自主呼吸。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两组年龄、性别、病因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组采用高频程序控制通气,仪器使用TKR-300JⅡ型高频喷射急救呼吸机(江西特力麻醉呼吸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具体参数为:吸入氧浓度40%~50%,吸气呼气比例1:1.5,潮气量5~12ml/kg,以蒸馏水为湿化液,高压气源压力为0.06MPa。采用成人固定通气模式,一个周期(T)为10min,高频通气时间(100次/min)与常频通气时间(18次/min)为7:3;对照组采用常规通气,仪器使用美国Puritan-Bennett780呼吸机,采用辅助与控制通气模式,具体参数设置为:吸入氧浓度45%~50%,呼吸频率13~18次/min,吸气呼气比例1:1.5,潮气量8~10mL/kg,以蒸馏水为湿化液。两组均当患者发生呼吸停止、意识丧失,或心电监测异常时,立即施行心肺复苏并行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后再进行机械通气。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进行t值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在治疗前(0h)PaO2、HR、MAP、O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h、4h、12h后治疗组PaO2、MAP、O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R在同一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各项参数对比(x-±s)

3讨论

心肺复苏术,是针对因为各种原由导致的心搏骤停,在短时间内所必须采取的急救措施之一,这种疗法适用于体内的主要脏器功能正常,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能够恢心律正常和呼吸正常的患者。在心搏骤停和心肺复苏过程中,心功能会随着心肌缺血损伤严重程度的加大而迅速恶化,因此,在心搏骤停后的6分钟内被称作“抢救的黄金时段”[2]。在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时,2010年发布的最新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用“五个链环”来表达了实施紧急生命支持的必要性,即尽早识别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尽早实施心脏复苏,早期除颤,尽早进行有效生命支持,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心肌功能完全依靠其有氧代谢[3],若在缺氧、缺血情况下,容易造成心肌损伤,导致细胞间质水肿、线粒体肿胀、细胞质空泡变性、细胞核分裂、肌原纤维收缩带形成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病情,甚至危及性命。

和传统的面罩通气、机械通气不同,高频程序通气采用了开放式的肺模式,其具有气道压低、潮气量低、胸膜腔内压低以及呼气末加压呼吸效应等特点,减少肺泡的反复开合,始终维持肺部的均匀性开放,能有效降低肺组织和气道压损伤,同时能避免呼气末肺泡萎缩过度和吸气末肺泡膨胀过度的问题,以使肺有足够的弥散和氧交换[4];同时高频通气对血液循环的影响较小,有助于心排出量增加,提高冠脉灌注压。根据此次研究,笔者发现,高频通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微小、可降低对心肌细胞的损伤,并且使用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季勇,黄亮,李闽云等.高频程序通气在多发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2):173-174.

[2]李春盛.对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解读[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11):641-644.

[3]张宏伟,李波,尤生华等.277例心肺复苏患者限制性通气与常规通气的疗效对比[J].中国急救医学,2009,27(7):670.

[4]罗建宇,王晓源,蔡天斌等.心肺复苏持续胸外心脏按压时呼吸机潮气量与气道高压报警值设置的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2):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