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张强

张强

[摘要]本文从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阐述了课程设置的依据、改革的基本方向。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课程设置改革

一、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等方面尚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设置重复

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在高职人才培养上与职校和普通高等教育等同化,所以在高职旅游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就参照了普通高校、普通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按照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课程类别和结构比例设置的,大量的课程和中职校课程设置重复。

(二)专业能力培养方式陈旧

目前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理论课时偏多,而实践课时则相对较少。在三至四年的时间里,一般都采用集中半年左右时间去饭店或旅行社进行专业实习的方法,由于缺乏教师的具体指导,在实习中对所学课程的综合运用较少。而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于经费、场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教学中则以理论讲授为主,极少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三)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创新精神

目前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是完全套用普通旅游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并未能根据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适当减少本专业的必修理论课程,加强专业方向课程,以及拓展知识与技能的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总体知识水平。相反,由于课程设置大量重复,相关学科的课程开设不足,一方面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又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补充,使毕业生的质量大打折扣,与社会的需求相距甚远。

二、课程设置改革的主要依据

(一)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够适应旅游行业第一线工作,热爱旅游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行为规范以及较强的国际意识和服务理念,同时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了解旅游企业管理相关环节,具有较强的导游服务能力、旅游企业管理能力、旅游景区管理能力、旅游市场开发能力、酒店从业能力,能从事旅游企业管理业务操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外向性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实践以及社会需求调查,旅游专业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1、知识结构

毕业生要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基本知识、外语基本知识、法律法规、旅游管理基本知识。

2、能力结构

要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商务写作能力、英语和韩语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也要具备导游服务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旅游景区管理能力、旅游市场开发能力;具有较强的岗位能力,现代酒店的服务与管理技能,外语会话能力,公关和交际能力以及酒店电脑操作技能。

3、素质结构

在职业道德方面,要充分了解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勤奋好学、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在身体素质方面,能够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规定的各项指标,完全适应旅游业各项工作对身体的要求;在心理素质方面,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以及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健全的意志品质,能够以理智、真诚、坦荡的性格处理好人际关系。

(三)主要职业证书

1、基本职业证书:全国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合格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

2、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下列职业资格证书中的1-2种)导游职业资格证书;中级餐饮服务员职业资格证书;中级客房服务员职业资格证书;茶艺师资格证书;人力资源师职业资格证书。

(四)主要就业方向

1.旅行社管理方向:旅行社导游服务岗位或旅游景点导游服务岗位;旅行社或旅游景区业务管理岗位;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

2.酒店管理方向: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或客房服务与管理岗位;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岗位;酒店康乐服务与管理或人事管理岗位。

三、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方向

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较高素质水平的,能够适应时代需要,在各类旅游企业从事服务或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围绕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今后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方向是:

(一)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本位,强调课程设置的职业性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而不能单纯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所谓职业能力不是指为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时的操作或动手能力,而应该是指综合的、称职的从业能力(Competence),包括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全部内容。比如,在设置外语课程时,突出职业特色,可以减少甚至不开一般的大学英语,而代之以旅游英语;再比如可以开设旅游文学课程来代替通行的大学语文总之,只有在课程设置上突出职业性,才能体现出高职旅游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来。

(二)更新课程内容,淡化学科界限,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有人曾形象而深刻地说,我们的教育是在“用昨天的知识,培养今天的人才,应对明天的挑战”。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课程内容陈旧,知识的使用性不强,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比比皆是。为此,改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更新课程内容,如开设旅游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程,才是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化的基本保证。

其次,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很强的专业,它所要求的基础知识涵盖了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哲学、美学等众多学科领域。要想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专科这几年的教学时间里,将40门课程全部上完显然是不现实的,要解决这个矛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课程进行综合化。通过设置综合化课程,可以大大减少重复授课的几率,一方面既节约课时,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重组课程结构,提高学生选课的自主性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又要重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和方向。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兴趣和他们已有的文化知识和能力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学习、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适应性,使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够适应旅游从业部门的多样性(如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部门等)和旅游企业内部职业的多样性(如饭店的前台、大堂、客房、餐厅、酒吧服务等)。要同时达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就必须对目前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结构进行重组,基本思路是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应以本专业不同方向所共同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课程为主体,以通用和够用为限度,以便为增加选修课提供可能的空间。选修课程的设置要有较宽的覆盖面,应涉及有关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特别是要设置大量的专业方向课程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具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机会,比如酒店管理方向课程,应包括客房管理与服务技巧、食品营养与卫生、酒水知识与调酒技术等理论与实践课程;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方向课程,要包括生态旅游、中外文学赏析、导游技巧训练等。通过增设选修课,主动适应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和人们旅游行为变化的新趋势,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四)服务地方旅游,增强课程设置的区域性

我国旅游高职教育主要是依托地方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为依托来举办的,学生的来源和取向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质。加之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各办学单位应当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适当增加符合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要求和反映地区或区域旅游资源特征的教学内容,设置有关地方或区域性的旅游资源课程。有很多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希望本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时能够比较熟悉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特征、旅游企业经营的基本状况等。

结束语

各级高职院校必须作更加深入、扎实、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根据自己的院校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制定出适合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为旅游业的发展、为科教兴国作出贡献。

注:

[1]李明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CBE改革探讨2004年第S1期旅游学刊

[2]汪鸿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及对策2010年第20期大家

[3]周程明浅谈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2011年第04期科教导刊

[4]金丽丹关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2010年第26期黑龙江科技信息

作者单位:大庆职业学院人文科学系

邮编:163255

本文系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