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汽车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1

基于《汽车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石红霞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课程改革也在全面不断深入。《汽车工程制图》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基本课程,对学生后期的学习及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汽车工程制图》课程进行改革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先对《汽车工程制图》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进而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其教学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汽车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一、关于《汽车工程制图》

1.《汽车工程制图》课程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及视图的基本原理。

(2)汽车零件、标准件和各种常用件的表达方法。

(3)汽车零件的公差与互换性。

(4)汽车零件图的绘制。

(5)汽车装配图的识读与绘制。

《汽车工程制图》一般在第一学期学习,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和依据。

2.《汽车工程制图》课程的意义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掌握汽车工程制图的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

(2)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技巧。

(3)掌握汽车工程图的绘制方法并加以运用。

(4)掌握汽车典型零件的表达方法。

(5)能够绘制和阅读中等复杂程度汽车零部件图样。

(6)提高工程制图绘制能力及实践能力。

(7)养成耐心细致、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做好铺垫。

二、基于《汽车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1.关于《汽车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1)《汽车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在新形势下,高校应积极实施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主,以职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行动导向和工学结合为手段的课程教学改革。在进行《汽车工程制图》课程改革时,高校应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主线,结合该门课程及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及技术工作打好基础。

(2)《汽车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要求:①课程的开放性。指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应积极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从而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资料。教学资源应面向社会开放,体现出课程的开放性。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并及时在网络上更新教学资料,从而促进学生在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质量。②职业性。在新背景下,高校汽车相关专业的教师应结合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构建以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教师每上完一次理论课,就应及时进行实践练习。此外,高校还应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到课程当中,从而体现出课程的职业性。③实践性。《汽车工程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应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去体现该门课程的实践性。

2.《汽车工程制图》课程实施

(1)教学组织。高校《汽车工程制图》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本着工学结合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来进行教学设计。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且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讲解、操作示范、多媒体及实物演示等。例如:在学习《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及视图的基本原理》时,教师可采取讲解的方式,并配合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在学习《绘制汽车连杆轴承盖三视图》时,教师可采取操作示范及实物演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三视图的含义。

(2)教学实施。高校《汽车工程制图》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采取恰当的实施方式,如分组实施、“教、学、做”合一等。①分组实施教学。分组实施教学就是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来进行教学,然后由教师主导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分工合作来完成。这种教学方式是采取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然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去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理念。例如:教师在进行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训练时,可实时分组教学。教师可从实际工作中提取一个案例,并给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探究。②“教、学、做”合一教学。“教、学、做”合一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实施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来安排学生在工程制图实训室来完成,通过实践操作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

《汽车工程制图》在高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应积极结合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根据学生和课程特点来设计教学,开发与专业课程衔接的特色课程,对《汽车工程制图》课程进行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别玉娟陈林高职《汽车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4,(24),368-368。

[2]朱颜新形势下《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J].装备制造技术,2012,(7),26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