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灌注患者在体位变换和药物保留时间的疗效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1

膀胱灌注患者在体位变换和药物保留时间的疗效对比分析

唐小英蒋玉梅白晓静

唐小英蒋玉梅白晓静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陕西西安7100610)

【摘要】目的探讨体位变换和药物保留时间对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THP)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458例行患者,给予灌注吡喃阿霉素,根据体位变换以及药物保留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复发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2年复发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尿、尿频尿痛、前列腺炎、尿道狭窄以及膀胱刺激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及时变换体位,预防肿瘤复发。

【关键词】膀胱癌术后;药物保留时间;体位变换;疗效.

膀胱癌是临床上泌尿系统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以膀胱移行上皮癌最为常见,约占所有膀胱肿瘤的86%,临床上常采用保留膀胱的手术治疗膀胱癌,但其其复发率较高,可达20%-70%[1]。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是预防肿瘤复发和预防蔓延的最佳手段,膀胱灌注可以彻底消灭残余的肿瘤细胞,预防肿瘤细胞扩散和转移,延缓肿瘤的复发,从而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其治疗效果与灌注药物在膀胱内的保留时间以及体位变换密切相关[2]。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2月-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458例行膀胱癌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所有病例术后经病理证实均为膀胱移性行细胞癌,其中男323例,女135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51.3±1.6)岁,其中379例为单发肿瘤,69例为多发肿瘤。肿瘤细胞分级参照WHO分级标准,其中115例G1期,265例G2期,78例G3期。临床分期参照UICC标准,其中126例T1期,279例T2期,53例T3期。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肿瘤细胞分级以及临床分期等方面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458例患者均行膀胱癌部分切除术,术后2周开始行吡喃阿霉素膀胱内灌注,40mg吡喃阿霉素溶于40mL5%葡萄糖注射液中,混匀溶解后采用导尿法注入膀胱内,研究组每隔5min更换1次体位,叮嘱患者仰卧、俯卧、左侧卧以及右侧卧变换体位,使药液与膀胱各处黏膜均匀接触,最后保持使药液浸泡患处的相应体位,灌注药物保留0.5h后排出。对照组每隔15min变换1次体位,灌注药物保留2h后排出。开始每周灌注1次,共灌注8次,然后改为每月灌注1次,共灌注8次,16次灌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

2结果

研究组术后1年14例复发,术后2年29例复发,对照组术后2年29例复发,术后2年57例复发,两组术后2年复发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复发情况对比分析[n(%)]

3讨论

膀胱癌术后采用化疗药物进行膀胱内灌注对于加强手术治疗效果以及预防肿瘤复发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原因与术后应用灌注治疗以及方法改进密切相关[3]。理想的膀胱灌注化疗是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敏感性较高,灌注后可以在膀胱组织内迅速达到有效浓度,而被全身吸收较少,引发不良反应少[4]。化疗药物膀胱灌注的浓度越高,药物在膀胱内保留的时间越长,其抗癌效果越好,但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加且加重[5]。王旭霞等[6]在膀胱壁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将化疗药物保留0.5h,并其及时进行体位变换对于预防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晓芬,张静.膀胱癌术后两种膀胱灌注方法的比较[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1):25-26.

[2]李文成,刘军,许露伟,等.两种灌注药物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1):32-33.

[3]梁华民,齐文旭,张明.膀胱癌保留膀胱术后膀胱灌注药物的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0,17(1):67-68.

[4]肖振东,李长岭,马建辉,等.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长期疗效观察[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9,23(4):271-273.

[5]付喜秀.影响膀胱癌灌注药物保留时间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0,2(4):316-317.

[6]王旭霞.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药效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11):1176-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