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析

张茂雷

张茂雷(山东省肥城市人民医院271600)

【中图分类号】R25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3-0404-02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笔者从中医的角度对本病进行了初步辨析,认为:胃气上逆是其主要发病机制,脾胃虚弱是发病基础,肝失流泄,大肠传导失司,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应用补脾益气,和胃降逆枳术汤加味治疗,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析枳术汤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主要发病机制是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攻击作用的结果。烧心和反流是本病的典型症状。反流物刺激食管可引起胸痛,属中医“反酸”、“胃脘痛”等范畴。笔者对其发病机制及辨证施治,做了初步探讨,浅析如下。

1、发病机理

1.1胃气上逆是其主要发病机制

胃气以降为顺,六腑以通为用。胃主降受纳腐熟水谷。若胃病,不能腐熟水谷,饮食积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导致了食物反流、反酸,胃脘痛。

1.2脾胃虚弱是发病基础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多患有慢性胃炎,久病必虚;或先天秉赋不足,导致脾肾虚弱。脾主运化,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转输供养全身。脾又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脾胃虚弱,运化失司,饮食、水谷积滞,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生食物反流。

1.3肝失流泄,大肠传导失司,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便秘,导致腹内压增高是发生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大肠功专传导,若传导失司,宿便积滞,影响胃失和降,致胃气上逆,发生食物反流。肝主流泄,使胆汁泄注于胃肠而促进脾胃运化。若情志伤肝,肝失流泄,气机不畅,致脾胃运化失常,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生食物反流。

2、症候特点

嗳气,反酸,常有胃中食物反流致口腔。胃脘、下胸部疼痛,便秘。舌质淡、有齿印,苔薄白,脉弦滑。

3、治法方药

3.1治法:补脾益气,和胃降逆。

3.2方药:枳术汤加味

枳实15g、生白术15g、党参30g、黄芪30g、竹茹15g、当归10g、大黄6g、半夏10g、生姜3片、连翅10g、海螵蛸30g、浙贝母10g、甘草6g。

水煎服,每日一剂。

3.3方解

方中枳实、白术二药合用,名枳术汤,为《金匮要略》治疗水气病名方,其功效行气散结,健脾消水,治疗脾虚气滞、水气痞结于心下而见“心不坚,大如盘”之症。胃食管反流病,脾虚湿滞,胃失和降。用枳实苦寒降气,白术健脾化湿,二药合用使气降、湿去,脾胃调和。二药用量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若胃脘胀满较甚便秘、嗳气,若则重用枳实30g,以行气导滞。若舌苔白厚,胃脘痞满,水湿较重,则重白术30g,以健运脾胃,豁痰行水。方中竹茹、半夏、生姜,助枳实,和降胃气。党参、黄芪助白术益气健脾,大黄、连翘、当归泻火通便,清胃中蕴热,散胃中结滞,通肠中积滞宿便。海螵蛸、浙贝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载乌贝散,为治疗胃病泛酸之专方。甘草健脾和胃,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和降胃气,运脾化湿,使胃气和降,脾主健运,腑气畅,则反流之疾自去。

4、病案举隅

患者,男,48岁。2012年6月12日就诊。胃胀、反酸、食物反流3个月。有时上腹部、下胸部疼痛,常有食物自胃中反流致口腔。胃镜检查示:反流性的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刻下症:上腹部疼痛,胀满,反流,胸痛并向背部放射,乏力,便秘、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黄,脉濡。

诊断:胃-食管反流病。辩证:脾胃虚弱,胃失和降。治则: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处方:枳术汤加味:枳实15g、生白术15g、半夏10g、竹茹15g、党参30g、黄芪30g、当归10g、大黄6g、连翘10g、海螵蛸30g、浙贝母10g、蒲公英30g、甘草6g、7付水煎服,每日一剂,忌烟酒、辛辣。

2012年6月20日复诊,服药后腹胀、胸痛、食物反流、便秘、乏力诸症状均减轻,以上方加减,治疗三个月,并配合饮食调养。2012年9月30日复查胃镜示:食管粘膜光滑,病告痊愈。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七版,P372-P375.

[2]吕景山著.《施今墨对药》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5月第二版,P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