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后注射与鼓膜穿刺给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耳后注射与鼓膜穿刺给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比较

郭华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中心医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目的:观察与探讨耳后注射与鼓膜穿刺给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效果。方法:本文选择了64例从2014年6月-2016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将其随机平分为两组,一组患者接受耳后注射治疗,另一组患者接受鼓膜穿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听阈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10d时,注射组听阈显著较穿刺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3个月后,两组患者听阈情况均有明显改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注射组有1例患者出现头痛,1例患者存在轻微眩晕,并发症发生率为6.25%;穿刺组中2例患者发生头痛,3例患者鼓膜穿孔不愈,1例患者耳痛,1例患者中耳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1.88%。注射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穿刺组(P<0.05)。结论:耳后注射与鼓膜穿刺给药治疗突发性耳聋均可起到良好的远期效果,但耳后注射可较鼓膜穿刺更早的回复听力,且并发症也较鼓膜穿刺少。

【关键词】耳后注射;鼓膜穿刺;突发性耳聋

【中图分类号】R764.4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3-0096-02

突发性耳聋指的是在无明确原因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目前,尚未明确得出具体的发病机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肿瘤、病毒感染、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反应以及自身免疫反应等的影响。为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64例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现将结果呈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了64例从2014年6月-2016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将其随机平分为两组,注射组3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为24~59岁,平均为(42.6±4.8)岁,病程为1~9d,平均为(5.1±1.9)d;穿刺组32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为22~61岁,平均为(44.7±4.2)岁,病程为1~10d,平均为(5.6±2.1)d,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方面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活血化瘀、营养脑神经等常规治疗。注射组患者接受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耳后沟筛区注射治疗,选择配备5号长针头且规格为1ml的注射器,患者取坐位,在对耳后沟消毒后,以垂直角度进针,将药物缓慢推注。穿刺组患者接受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鼓膜穿刺给药治疗,选择配备5号长针头且规格为1ml的注射器,患者取坐位,在外耳道消毒后,再对鼓膜表面进行麻醉,在耳内镜的监视下,选择鼓膜的前下或者是后下象限区域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将药物缓慢推注。两组患者注射药量均为40mg/次,且每48h注射1次,共注射5次。患者在注射后30min内取平卧位,并注意避免讲话或吞咽动作。

1.3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进行统计学方面的分析,所有组间数据应用χ2检验,相关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听阈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10d时,注射组听阈显著较穿刺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3个月后,两组患者听阈情况均有明显改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如表所示。

在不良反应方面,注射组有1例患者出现头痛,1例患者存在轻微眩晕,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未采取治疗措施,症状自行缓解;穿刺组中2例患者发生头痛,3例患者鼓膜穿孔不愈,1例患者耳痛,1例患者中耳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1.88%。注射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穿刺组(P<0.05)。

3.讨论

糖皮质激素能够对机体的炎症反应起到有效抑制的作用,此外,还可调节耳蜗微循环,从而缓解耳蜗缺血情况,使噪声性听力得到恢复。鼓膜穿刺给药是传统的在局部应用激素的手段,解决了难以达到合适的内淋巴药物浓度的问题,也避免了骨质疏松、血小板浓度上升或是胃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但穿刺次数过多容易导致头痛、耳痛、鼓膜穿孔不愈以及中耳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1]。耳后注射是经由耳后沟筛区将药物注入鼓室的治疗方法,这种给药方法保证了鼓膜的完整性,同时也避免了鼓膜穿孔不愈或是中耳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2]。在本次研究中,注射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显著低于穿刺组(21.88%)(P<0.05),可见,在不良反应方面,耳后注射优于鼓膜穿刺。此外,本次研究中的两组患者在停药3个月后听阈均有显著改善,但两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这两种方法均可取得理想效果,但注射组患者的听阈在治疗10d时明显较穿刺组低,这可能是受到鼓膜穿刺的影响。

综上所述,耳后注射与鼓膜穿刺给药治疗突发性耳聋均可起到良好的远期效果,但耳后注射可较鼓膜穿刺更早的回复听力,且并发症也较鼓膜穿刺少,安全性更高。

【参考文献】

[1]黄春蓓,梁华,钟时勋.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耳聋的进展[J].中国耳鼻喉颅底外科杂志,2014,20(4):374-378.

[2]詹俊杰,孙佳,张爱华,等.耳后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4,3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