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诊疗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老年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诊疗体会

王丹红陶寻明周娟李菊秀

王丹红陶寻明周娟李菊秀(中国人民解放军533医院内二科650224)

【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5-0210-01

【摘要】目的观察下肢静脉血栓内科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27例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符合条件的老年患者,采用溶栓、抗凝、活血的综合治疗,治疗前后化验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四项,治疗前后行血管彩超检查,症状对比,评估疗效。结论采用以尿激酶溶栓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显著,安全、简便。

【关键词】老年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尿激酶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由于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肺心病等疾病,这些疾病均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血栓形成后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轻则致残,重则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所以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我院自2010年-2012年共收治急性下肢静脉血栓病人27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3月我院共收治2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7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58岁,伴有高血压病者15例,高脂血症10例,糖尿病8例,肺心病2例、脑卒中1例,其他3例。

1.2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均在2周以内,其中住院期间发病者8例,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乏力、行走困难。发生于左下肢者18例,右下肢者9例。患侧肢体较健侧肢体增粗大于3cm,皮肤表面张力增高、疼痛、皮温低,呈瘀血状,病侧肢体压痛明显,均无皮肤溃疡。

急性血栓发生在两周以内,血管彩超检查表现为静脉管腔增宽,血栓为弱回声或低回声,探头加压血栓处静脉管腔不能压扁,有的血栓有漂浮感,血栓段静脉管腔内无彩色血流信号或有少量血流信号通过。经检查,本组血栓位于腘静脉者22例,位于股静脉者5例。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经确诊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给予踪合评估,溶栓前化验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结合患者病史及目前情况,符合溶栓条件,无溶栓禁忌症后立即给予溶栓,按照剂量4400单位/公斤体重,浓度为2500单位/ml溶解于生理盐水中,由患侧下肢远端快速输入,同时输入活血、扩张血管药物以辅助治疗。嘱抬高患肢20-300,这种体位可使股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并制动以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

尿激酶连续使用3-5天,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调整时间。待患肢肿胀消失、疼痛缓解时停止使用尿激酶,改为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钙4000IU皮下注射每日1次,持续10日停药,改为小剂量阿斯匹林100mg每日1次口服。期间活血、扩张血管药物继续使用,同时辅以防止并发症治疗药物。溶栓治疗期间每日测凝血四项、血常规并测下肢腿周径差。及时复查血管彩超,如凝血酶原时间≦30%则暂停溶栓治疗,待>30%,再继续溶栓。抗凝治疗时间待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一般1-3个月。

2结果

经过溶栓、抗凝、活血治疗后于3-5日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缓解者18例,复查血管彩超提示血栓消失,血运通畅,临床治愈率占70%,其中14例为发病1-2日以内者。症状好转者8例,复查血管彩超提示血栓较前缩小,血流部分再通,1例转外院治疗,总有效率为96%。所有患者无一例发生皮下出血及内脏出血,严重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3讨论

Virchow于1856年已经归纳了促发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包括:静脉血流瘀滞、血管损伤和高凝状态[1]。血栓形成与局部血管内皮损害,血液高凝状态,血流流变学变化及卧床、心衰等引起的静脉血流缓慢等动力学改变等因素有关[2]。高龄、脂代谢紊乱、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等均可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为下肢静脉血栓的易患因素[3]。这些疾病导致的促凝因素打破了血液中的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的动态平衡,触发了凝血过程,因而形成了血栓,由于下肢静脉的生理特性而使血栓多发,由于左侧髂外静脉受髂外动脉压迫,故左下肢血栓多发。介入治疗为有创治疗,且药物用量大,相应的并发症多,且受多种条件限制,老年人多难以耐受,所以内科保守治疗仍是既传统又实用的方法。

下肢静脉血栓应重在预防,对高危人群应在平时生活中做好未病先防,平日应多运动,改变久坐、吸烟、高脂饮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已有的基础疾病进行正规治疗。不能运动者应在他人帮助下多作被动运动,对于已经形成的血栓只能采取药物或手术治疗尿激酶由人的肾细胞合成,药用品自人尿中分离得来,纤溶酶是其天然底物,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后者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亦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溶栓作用。尿激酶又总称为纤维蛋白溶解药,治疗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急性肺栓塞及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等有明显效果。本品对新形成的血栓起效快、效果好。因它能促进内源性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纤溶酶能水解刚形成的纤维蛋白。对于形成已久并已机化的血栓则无溶解作用[4]。尿激酶禁止与抗凝药或血小板抑制药同时使用。尿激酶在体内代谢快,故短时间、小剂量使用安全,且疗效好。本文通过使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小剂量阿斯匹林的循序渐进的踪合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证明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内科保守诊疗具有可行性,安全性高,且越早治疗效果越明显,急性期积极治疗可以大大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率,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3.

[2]冯周琴,主编.实用血栓病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8-64.

[3]禹芳.高龄患者创伤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临床医学2009,29(2):124-126.

[4]江明性,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