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压力循环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28例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空气压力循环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28例疗效观察

朱荣华

朱荣华(铜陵市中医医院安徽铜陵244000)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4-0132-01

【摘要】目的观察空气压力循环治疗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肩手综合征患者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30例。结果治疗组治愈10例,显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29%。结论空气压力循环治疗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有良好疗效。

【关键词】肩手综合征中风空气压力循环治疗针刺

肩手综合征是中风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有患侧上肢水肿、肩手疼痛、肩关节脱位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常发生在发病后1~3个月,发生率12.5%~70%[1],是严重影响瘫痪上肢恢复的原因之一。我院自2007年以来采取空气压力循环治疗结合针刺辅助康复训练对28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7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中风偏瘫并发肩手综合征的患者58例,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中关于中风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及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肩手综合征于中风发病后20—120天出现,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39—84岁,平均65岁,脑梗死38例,脑出血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卒中性质、肩手综合征病情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均行常规脑卒中治疗及康复训练,禁用患手输液,适当控制训练强度及持续时间,治疗组在基础训练的同时给予空气压力循环治疗及针刺治疗。

1.2.1早期良肢位摆放使腕部处于掌伸位,避免完全掌屈位或上肢悬于轮椅的一侧;平卧位和患侧卧位时,应使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健侧卧位时肩关节屈曲约90度,肘关节伸展,手握一毛巾卷,保持腕关节的背屈。翻身时禁止牵拉患肢。

1.2.2运动疗法Bobath握手上举训练;主动耸肩动作;帮助患者进行上肢抓握动作训练;对患肩的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肩胛周围肌肉进行轻柔按摩和痛点的按压刺激。

1.2.3空气波压力治疗将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接上220V电源,将肢体套套到患肢并拉上拉链,确保拉链充分拉紧,打开电源开关,选择治疗模式,根据病情调节压力为15-25kPa。上、下肢每日各1次,每次3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0天。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的耐受程度以及肢体末梢情况。

1.2.4针刺选穴:肩、肩、臂膈、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八邪。穴位常规消毒,选用0.25mlql×401Tln毫针,针刺肩、肩、臂膈、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八邪。行捻转提插法,得气后留针30min。

1.3评定

1.3.1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关节水肿、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无明显受限,手部小肌肉无萎缩;有效:关节水肿基本消失,疼痛基本缓解,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手部小肌肉萎缩不明显;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功能明显受限,肌肉萎缩逐渐加重。

2结果

临床疗效结果,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讨论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中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分为三期,I期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同侧手腕、手指肿胀,出现发红、皮温升高等血管运动性改变,手指多呈伸直位,屈曲时受限,被动屈曲时可引起疼痛;Ⅱ期表现为肩手部位的自发疼痛及手的肿胀消失,皮肤萎缩,以手部小肌肉萎缩日趋明显,手指活动范围日益受限;Ⅲ期表现为手的皮肤及肌肉明显萎缩,手指完全挛缩。可见中风后SHS以患侧的肩、腕、指关节疼痛,局部肿胀及肌肉萎缩等为主,严重者可导致上肢功能活动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是一个气体压力梯度循环系统。它采用多腔体充气气囊依次对肢体进行波浪式充气、膨胀、放气,具有方向性、渐进性和累积的“挤出作用”,促进淤积静脉血及淋巴液回流血循环中,加强动脉灌注,加速肢体静脉血流速度,消除肢体水肿。中医学认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治疗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为则。故取诸穴配伍共达疏经通络、行气活血之效。二者共同作用,促进肢体的功能恢复。笔者认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的预防,在中风发病后即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该病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需早期诊治,采取多手段的干预,缩短患者的病程,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南登昆.康复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8.

[2]国家中医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