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例自杀倾向抑郁症患者的护理干预

/ 2

62例自杀倾向抑郁症患者的护理干预

宋晓丹1刘帅克2周丹丹3

1佳木斯精神病人福利院154007;2北京师范大学100875;3北京修齐治平科技有限公司10002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临床护理干预对自杀倾向抑郁症生活质量的影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62例自杀倾向抑郁症的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采取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给予临床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3.54%、治愈率为100.00%;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48.39%、治愈率为77.42%;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护理过程中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对自杀倾向抑郁症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可以发挥积极的促进治疗作用,充分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可帮助患者治疗及恢复,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护理满意度高,临床价值值得被认可。

【关键词】临床护理干预;自杀倾向抑郁症;患者

Nursinginterventionfor62patientswithsuicidaldepression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clinicalnursinginterventiononthequalityoflifeofsuicidaldepression.Methods:62patientswithsuicidaldepressionadmittedtoourhospitalfromSeptember2017toSeptember2018wereselectedandpided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accordingtodifferentnursingmethods,with31patientsineachgroup.Clinicalnursinginterventionmeasuresweretakenintheobservationgroup,routinenursingmeasuresweretakeninthecontrolgroup,andthenursingeffectsofthe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s:afterthetwogroupsofpatientsreceivedtreatment,clinicalnursinginterventionobservationgrouppatientssatisfactionis93.54%,curerateis100.00%;Thesatisfactionrateandcurerateofthecontrolgroupwere48.39%and77.42%respectively.Theclinicalefficacyofpatientsintheobserva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with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s(P<0.05),andthequalityoflifeofpatientswassignificantlyimprovedduringthenursingprocess.Conclusion:theclinicalnursinginterventionforsuicidaldepressioncanplayapositiveroleinpromotingtreatment,fullymeetthepatientsphysiologicalandpsychologicalneeds,tohelppatienttreatmentandrecovery,toimprovetheclinicalsymptomsandprognosiswithgoodpromotingeffect,caneffectivelyreducethepatientswithanxiety,depression,badmood,nursingsatisfactionishigh,clinicalvalueworthyofrecognition.

Keywords:clinicalnursingintervention;Suicidaldepression;Inpatientswith

近年来,自杀倾向抑郁症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抑郁症患者常常伴有自杀倾向,如何减少住院抑郁症患者发生意外事件,是护理人员应该关注的问题,良好的护理方式一定能有效的增强患者的恢复速度和治疗效果[1]。本文就临床护理干预在自杀倾向抑郁症生活质量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的情况进行介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自杀倾向抑郁症62例,所有患者诊断符合国际精神障碍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患者精神症状基本消失,病情处于康复期,自知力良好;教育程度均为高中或高中以上;能够独立完成问卷调查评定;排除有严重疾病或药物不良反应所致的抑郁、焦虑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对照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采取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9-71岁,平均(46.9±6.2)岁,病程6-20个月;对照组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17-73岁,平均(47.3±6.5)岁。全体患者在入组前均已签署研究知情文件。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包括病情监测、饮食指导与用药指导等。

观察组采取临床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加以心理指导护理、对症护理、优质饮食护理和环境护理等内容。

(1)心理指导护理。患者患病后或多或少会导致心理上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将影响到患者接受治疗时的心情。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消极心理状态实施针对性的护理,保证到患者不会由于心理状态无法较好的依从护理。同时,护理人员告知患者神经外科重症疾病病因、治疗方法和治疗中应注意事项等,便于稳定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配合度。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要耐心解答,并讲解该病注意事项。陪同患者做各项检查,以此增加患者的配合度与信心[2]。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可通过家属的指导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干预工作,鼓励家属多与患者交流,做好心理辅导,使其更加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人员要按照患者实际病情,定时为患者开设健康讲座,实施宣教活动。

(2)对症护理措施。需要密切监测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着重加强对肠道疾病的预防,了解患者的排便情况。对患者瞳孔的大小及形态进行严密的观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要对重症患者的脉搏、呼吸、体温变化进行严密的观察,及时为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加以对症治疗。

(3)环境护理。病房彻底的打扫,并让采光以及通风达到了相关要求。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保证病室内的温湿度适宜,注意空气流通,保持良好的清洁度。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加以判定,待患者病情允许后,指导其进行功能锻炼。对患者实施心态放松训练,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依次为内外情境想象与肌肉放松,可通过磁带播放的形式开展言语指导;每日指导患者进行娱乐疗养,例如制作手工艺品、听音乐、看电影、打球、散步、看书等,以不觉疲劳为宜。鼓励患者多参加社交活动,打开心扉,逐渐融入社会群体中。

1.3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给予临床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3.54%、治愈率为100.00%;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48.39%、治愈率为77.42%;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护理比较

3.讨论

临床护理干预对患者的护理干预时间比较长,可有效保证护理服务的连续性、规范性,进一步提高了护理的效果,在该护理模式下,患者的恢复效果良好,从而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通过临床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让患者产生正性的积极情绪,这样可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患者的疼痛。同时鼓励患者应对疾病,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焦点,增加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通过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提高患者对护理及治疗工作的依从性,促进患者加速恢复。临床护理干预作为新型护理的一种,是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大观念下产生的,为患有疾病人员的尽早康复提供了有效保障。临床护理干预会立足于患者的实际护理需求,需要总结以往的护理经验实施规范性、系统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不断提高临床护理质量[3]。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干预对自杀倾向抑郁症情绪影响的作用很大。对自杀倾向抑郁症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情绪,有效改善自杀倾向抑郁症的临床症状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魏娟青,谢晓颖,沈鸯.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抑郁症患者临床效果观察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辽宁中医杂志,2015,(9):1766~1768.

[2]李春华.综合护理干预对具有自杀倾向抑郁症住院患者的影响.中国临床研究,2016,9(12):1257~1259.

[3]辛立敏.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5,10(5):61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