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有效利用——例谈错题资源在“运算律的整理与复习”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变“废”为“宝”,有效利用——例谈错题资源在“运算律的整理与复习”中的运用

高慧红

浙江省青田县城西实验小学323900

摘要:错题是学习的必然产物,教师如何巧妙地利用“错误”资源,使“错题资源”的利用更加切合实际,符合学生的特点和要求,以提高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是我们一线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运算律错题利用简便计算

简便计算是一种特殊的计算,它运用了运算定律与数字的基本性质,从而使计算简便,使一个很复杂的式子变得很容易计算出得数。我们在进行数学计算时,运用一些运算定律常常可以使计算变得更加简便。但是,学生在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时,错误还是会层出不穷。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纠错的意识,把学生的错题视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分析错题错在哪里?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纠错,真正做到变“废”为“宝”。

一、分析错题——把握“运算律”的依据

在小学中高段,像75+25、25×4这一类题目经常被强化训练,几乎所有学生对这样的数据特征都非常熟练。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凑整的“条件反射”会让学生只关注算式中的数据特征,而没有从运算顺序及运算定律来考虑。比如,在75+25×3×4和25×4&pide;25×4中,“75+25”和“25×4”给了学生很大的“刺激”,从而使他们忽视了整体的运算顺序(简算的依据),反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凑整上。如下:

75+25×3×475+25×3×425×4&pide;25×4

=(75+25)×3×4=75×3+25×4=(25×4)&pide;(25×4)

=100×3×4=225+100=100&pide;100

=1200=325=1

像以上这种错误,学生在平时的计算练习中还是会经常出现的。因为题目的数据特征呈现给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凑整,所以他们便不看后面的运算符号,就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计算。如果学生能够仔细观察75+25×3×4这个算式中的运算符号,应该知道要先算后面的乘法部分,就不会将“75+25”先凑整;同样,在算式25×4&pide;25×4中,要是学生能够仔细观察运算符号,就会明白没有括号是不能先算两边乘法的,而是应该从左往右进行计算。

二、对比错题——理解“运算律”的本质

在练习中,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会经常混淆,究其原因,应该是学生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不理解。如(40×4)×25,很多学生会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分配”现象移植到乘法结合律中,最具代表性的错误是(40×4)×25=(40×25)×(4×25)。也有的学生会把它与(40+4)×25混淆,最典型的错误是(40×4)×25=40×25+4×25。

针对以上这种混淆的情形,我采取的是错题题组对比辨析的策略,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以下呈现的是我在教学“运算律的整理与复习”中的一个片断:

1.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辨析

昨天,高老师对我们班同学进行了课前调查,小测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出示:(40×4)×25,读一读这道算式,它表示40乘4的积乘25。我们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的算法(课件出示5位同学的解题过程,分别编号)。你认为哪几种是正确的,他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同桌之间交流交流。

(板书:法则)(板贴: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40×4)×25=(40×25)×(4×25)错在哪里?)(预设:当乘法分配律算了或多乘了一个25)结合乘法算式的意义分析错因。

(40×4)×25=40×25+4×25错在哪里?(预设:与乘法分配律混淆了)也就是说计算过程与算式不相符。

从这三位同学的算法中,我们知道(40×4)×25这道题可以根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更加简便。

刚刚那位同学说40×25+4×25这个计算过程与算式不相符,它所对应的题目应该是怎样的?出示:(40+4)×25,请从乘法的意义说说这个算式的意义。出示:40加4的和乘25就表示44个25。这个计算过程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板贴:乘法分配律)

想一想,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么表示?板贴:(a+b)×c=a×c+b×c

观察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从左往右看,两个数的和(差)乘同一个数,就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之后再相加(减);从右往左看,相同乘数的个数相加(减)。(板书:相同的乘数)

出示错题,这几种算法正确吗?错在哪儿?(利用乘数的个数去验证错题,如:40个25+1个25才41个25,还少加了3个25。)(从字母表达式上分析,从意义上分析)

切换到:(40+4)×25,如果这题还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在符号或数字上可以怎么变?(预设出示:(40-4)×25)

如果这题继续用乘法分配律计算,还能怎么变?出示:(40+4)&pide;1/2540×25+4&pide;1/2540×25+25&pide;1/4。为什么这3道题中有除法运算也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呢?

2.比较: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有什么不同之处?

(从意义上对比;从字母表达式上对比。)

用一用:2.5×44,请在练习纸上算一算。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板书:拆分积和)

小结:不同的拆分方法,可以运用不同的运算定律。

利用错题,我通过对比辨析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梳理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在意义上的区别。在辨析的基础上,再对乘法分配律的基本题型进行变换,在不断的变式训练中,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含义。因此,原本的错题资源变“废”为“宝”,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

三、利用错题——培养“运算律”的意识

简便计算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充分锻炼,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应用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计算练习时,大部分学生只能做“最基本、最标准”的简便计算题。对于需要“拐个弯”才能简便计算的变式题,很多学生想不到先转化题目中的运算符号或数的形式,从而根据运算符号和数据特征找到简便计算的方法。如35×38+70,125×88,54×101-54,如果学生不知道先拆分,那么他只能按顺序计算。若是知道先进行拆分,题目一下子就变得简单了。

在平时的练习中经常会遇到“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的计算要求,学生在做这些题目时,会绞尽脑汁去想如何才能简便计算。想来想去,首先想到的还是怎样才能凑整,却忽略了算式本身的意义,从而导致计算错误。如下:

“简算意识是指面对一个运算问题,能从多个起点产生多种联想来开拓运算途径,并灵活、合理地选择运算途径,获得运算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其实,正确的简便运算策略是,运算之前需要先分析运算顺序和数据特征,再去考虑应该运用哪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计算过程中可能不是单一应用某个运算定律,而是需要将两个或几个定律结合起来运用,有时需要逆运用,有时需要变换形式运用,有时需要创造条件来运用,可能还需要拓展开来运用。如下:

38×99+3854×101-5425×32×125

=38×99+38×1=54×101-54×1=(25×4)×(8×125)

=38×(99+1)=54×(101-1)=100×1000

=38×100=54×100=100000

=3800=5400

“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再生资源,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帮助学生分析出错误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错题所反映的问题,合理地开发错题资源,对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技能都有很大益处,也为教师的教学敞开了一个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单元复习设计”.《小学数学教师》,2016年6月。

[2]“把错误变为精彩——有效利用错题资源”.《素质教育论坛》,2014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