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舍得”教学,提升课堂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品味“舍得”教学,提升课堂效率

陈睿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陈睿

(四川遂宁船山区新桥镇凤台小学校遂宁629000)

【内容提要】要改变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问题,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重视课堂,“舍得”打破常规。一是“舍得”深钻教材,明确目标;二是“舍得”适当放弃,循序渐进;三是“舍得”巧思妙想,激情引趣;四是“舍得”反复朗诵,品读体味;五是“舍得”放低身段,以生为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高效

近年来,时常参与学校和区县的语文教研赛课,发现许多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上课教师在听说读写,字词句段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不知取舍,面面俱到,导致课堂效率低,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差。要改变这种“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现状,就必须重视课堂,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率,要敢于打破常态,平衡“舍得”,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舍得”深钻教材,明确目标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深刻到位,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对教材重难点把握不准确,管他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来个一网打尽,毫无取舍,那么你就无法正确定位课堂目标,更不用说如何引导学生来解决文中的重难点问题。所以,在上一篇新课之前,教师首先要通读教材,在文中走几个来回,钻进去潜心体会,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用心去领会编写意图,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你才能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细致的把握;只有这样,你才能懂得如何引导学生去解决文中的教学重难点,去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你才会在有限的课堂上指导学生有效的去学习。

每教学一篇新课文之前,我有一个习惯,至少要读三遍,我把它叫做课前“三读三思”。第一遍为“通读”,思考文章写的什么,用的什么写作方法。在读的过程中,把重点的字、词、句着上记号,对自己觉得有争议的词语查字典并在文中注明标记。第二遍为“细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文中的重难点在什么地方。第三遍为“品读”,品读文中重要的句子和段落,思考它们在文中起的什么作用,弄明白段与段之间承接着怎样的一种关系,并思考如何在这里提问,提怎样的问题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只有肯下功夫,通过这样的研读,把理解的问题写入教案,才能在课堂上给予最有效的指导。

二、“舍得”适当放弃,循序渐进

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大小和重难梯度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过大的容量和过高的陡坡,不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还易造成学生疲于奔命、被动紧张的心理。因此,授新课的知识量就要适当,知识联系要紧密,不宜过繁、过远。遵循各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先易后难逐步掌握,切忌一蹴而就。同时,要敢于大胆放弃字词,课文大意等简单内容的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

三、“舍得”巧思妙想,激情引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堂课有新意、有兴趣,结合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每一节课开始的时候,教师一是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要为课文的教学设计精彩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三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或为学生创设情景,使之身临其境;或创设特定的情感氛围。这样,就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从而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教师根据现实生活中发生的“5·12”汶川大地震与课文中的美国一九九四年一月七日的洛杉矶大地震相结合,引入一段有震撼力的导语,这样一下子可把学生的注意力聚集起来,引到课文上来。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课前就播放一段日本侵略者杀害中国人,致使血流成河的悲壮画面,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真实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由“趣”到思,尽快入戏。这正是教师机智善思的效果。

四、“舍得”反复朗诵,品读体味

部分语文老师上阅读课,整堂课妙语连珠、滔滔不绝,把课文都讲“肿”了,不得不承认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可整堂课,就是很难听得到学生的读书声、争论声,面对老师满怀期待的无数次提问就是无动于衷,老师只好自问自答。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学得无味。这样的课堂有何效果可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的给我们提出了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就是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充分的朗读,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感情。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指导学生来朗读?我认为,首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反复地读,让学生静下心来“潜心文本”,在读的过程中全面了解文本的内容,自己解决问题;其次,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读的时候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脑到;再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每读一遍都有收获,不白读,不流于形式。最后,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段指导学生理解性的朗读,文中的重点句和段就好比一颗树的主干,它支撑着全文,通过对重点段和句的研读,能尽快地充分地体会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写着意图。例如《桥》这一课,语言简洁明快,表达方式独特巧妙,人物刻画生动形象,是一篇精美而撼动人心的微小说。如果老师讲得过多,会弱化文本独特的美,容易陷入枯燥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泥潭中。分层次朗读,在朗读中由深入浅逐个解决重点问题,是品味此文的良策之一。

五、“舍得”放低身段,以生为本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既是学习的伙伴,又是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多年的教学证明,学生越是自主参与的活动,记忆和体验就越强,学习效果就约好。教师一定要一改曾经大包大揽的习惯,放低“高高在上”的姿态,充分创造条件,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特别要多采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问题讨论法”、“启发分析法”、“发现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题组练习法”等等,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只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才能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王秀军《聚焦有效的语文教学提高课堂质量》

2、崔峦《小学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