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实施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对于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探讨实施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对于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

王惠娟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甘肃天水741020)

【摘要】目的:分析妇科盆腔术围术期应用预防性护理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8年3月接收的96例行妇科盆腔术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PT(25.76±3.43)s、PLT(174.81±28.11)×109/L、FIB(2.90±0.57)g/L、D-dimer(1.33±1.25)μg/mL,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4.17%,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妇科盆腔术围术期实施预防性护理能有效降低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改善凝血各项指标水平。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妇科盆腔术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4-0175-02

下肢深静脉血栓指的是静脉血管内的血液凝结为固态的一种血栓,会阻塞或者妨碍血液正常流通。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患者会出现部分或者全部功能障碍,血栓脱落有可能致使肺栓塞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及其生存质量[1-2]。本文旨在探析预防性护理在妇科盆腔术围术期应用后对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我院诊治的行妇科盆腔术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组48例,对照组年龄22~63岁,平均(39.73±10.54)岁,体重44~57kg,平均(49.68±9.76)kg,疾病分型:子宫肌瘤14例,卵巢肿瘤17例,子宫脱垂7例,子宫内膜病变4例,其他6例;研究组年龄22~64岁,平均(39.75±10.55)岁,体重44~56kg,平均(49.67±9.74)kg,疾病分型:8例子宫脱垂,14例子宫肌瘤,16例卵巢肿瘤,5例子宫内膜病变,5例其他;两组基线资料(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调节适宜的病房温湿度,常规健康教育,术前进行禁水、禁食、备皮等护理措施,术中严密监测各项体征,术后正确指导康复训练等。研究组接受预防性护理,内容有:(1)评估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前健康教育,使其了解相关疾病知识,若出现异常情况,需即刻告知护理人员,同时积极配合术后护理;(2)术前需灌肠或禁食者,护理人员需叮嘱其多饮水,密切留意其围术期电、水解质的平衡,如有异常采取及时措施进行处理,术前一天给予2500~3000mL补液,以防出现血液高凝症状;(3)术前实施常规检查,存在血液高凝现象者,需给予抗凝治疗,术前24h暂停用药;(4)如非必要情况,勿用库存血,手术过程需做到手法轻柔,止血需彻底,如手术耗时大于2h,患者体位取头低15°,手术超过预期时长,给予5000mL右旋糖酐静脉滴注;(5)术后针对卧床者,定时为其翻身按摩,依照患者恢复情况,给予正确的早期训练指导,如下肢活动、腓肠肌及比目鱼肌按摩;(6)术后给予IPC感应抗栓泵,由踝、小腿到大腿进行加压,压力依次为45mmHg、35mmHg、30mmHg,加压时间11s;针对高危下肢静脉血栓群体,术后24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处理,用药3~14d。

1.3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记录两组凝血指标情况,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术后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imer);同时记录两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由SPSS21.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数单位由[n(%)]表示,(x-±s)表示计量单位,χ2表示组间对比,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研究组各项凝血指标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妇科病常见的手术手段为盆腔手术,患者术后需足够的卧床休养时间,由于此阶段缺乏运动训练,并发症的出现概率较高,常见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该病的出现会致使血液循环阻塞、肺血栓等,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3]。因此,在盆腔手术围术期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经过护理后,凝血各项指标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并且该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出现概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表明妇科盆腔术围术期进行预防性护理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项凝血指标,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的几率。分析原因为:常规护理的护理内容主要为体征监测、讲解注意事项、常规检查等,缺乏针对患者心理、病情状态等方面的护理,尤其是预见性措施不足,多数时候患者皮肤颜色变紫或下肢水肿时才发现,不利于术后患者恢复,护理效果欠佳[4]。预防性护理主要是给予早期预见性干预,防患未然,对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进行细致分析,采取预防性的干预手段,有助于减少发病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5]。首先,给予相关知识教育,可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起因、后果、危险因素等,有效提高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术前密切留意患者体征情况,进行补液措施,防止出现血液高凝情况。其次,术中操作轻柔,可减轻损伤静脉血管的程度,合理放置患者体位,防止下肢受压或下垂时间过长,止血操作彻底迅速,可有效消除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最后,术后及时补液,血液浓度得以稀释,同时指导患者实施早期运动,可预防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形成血栓。受样本量和时间等因素制约,关于两种护理手段对患者满意度、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影响,有待临床进一步探究。

综上所述,预防性护理应用于妇科盆腔术围术期,能够显著改善凝血指标,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泉玲.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5,(7):174-176.

[2]杨敏毅.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围术期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11):1476-1477,1478.

[3]李晓娟.妇科疾病围术期高危因素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6):96-99,109.

[4]屠悦,林雪娟.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6,14(21):2194-2196.

[5]李翠芬.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的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33):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