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王菲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王菲菲

王菲菲王爱华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周围血管外科河北石家庄050031)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术后的护理。方法:通过对我科421例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结果:1例并发脑出血后康复出院,余420例均取得显著疗效,水肿完全消退。未发生致死性肺栓塞。结论:介入治疗和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康复和痊愈有极大的疗效。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护理;讨论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6-0264-02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的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若未及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甚至残疾。在急性期如果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可危及生命。临床表现有四大特征: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增高。自2013年1月—2016年12月,我科对42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除1例发生脑出血以外,其余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421例,男298例;女123例,年龄18~83岁,平均53岁;23例为外伤骨折术后引发,13例为剖宫产术后引发,48例为各种肿瘤引发,其余原因不明;混合型血栓225例,中央型血栓89例,周围性血栓107例。

1.2治疗

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病程不超过72小时的患者取平卧位,行下腔静脉血管造影,未提示下腔静脉畸形或有附壁血栓后,将下腔静脉滤器成功放置于肾静脉开口以下1~1.5cm处,预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再将溶栓导管插入髂股段血管内。术后经溶栓导管给予氯化钠50毫升加肝素钠3125u,以4~8毫升自溶栓导管内泵入据ACT调节,定时自溶栓导管内注入尿激酶10~20万u,定时于短鞘内注入肝素盐水,定时抽血测ACT及血凝四项,每日行下腔静脉造影,一般置管4~5天后血栓基本溶解后拔除溶栓导管,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1次/12h,同时口服华法林。对于周围型深静脉血栓,给予足背静脉静点尿激酶20~30万u。术后卧床休息,可嘱患者活动踝关节,患肢抬高30°,监测血凝系列调整药物剂量,测量患肢周径。

2.结果

1例并发脑出血经积极治疗后康复出院,其余420例均取得明显效果,水肿完全消退;血栓完全溶解385例,未并发致死性肺栓塞。

3.护理

3.1一般护理

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避免血液粘稠度增高,加重病情。术后患者因留置溶栓导管而卧床易发生便秘排便困难,影响下肢回流,可进食低脂高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术后及造影后应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排出,减轻对肾脏的损害。

3.2心理护理

对于精神紧张、恐惧心理的患者,向其家属解释血栓形成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后,消除其恐惧心理,解除患者疑虑,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护理过程中要以患者为中心,同情、体贴、关心患者,动作要稳、轻、准、快。耐心与患者多交流,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需要,并随时解答患者疑问。

3.3抗凝溶栓的护理

静脉滴注尿激酶的时间一般为3~5天,注意滴注速度不要过快,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对接受抗凝溶栓的患者,应解释抗凝溶栓的目的,并发症及治疗计划。在抗凝溶栓期间,要严格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密切注意凝血机制。

3.4恢复期护理

溶栓后患者不宜过早下床活动,患肢也不能过冷过热。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后,要适当下床活动,加速静脉血液回流,防止新的血栓形成;但在活动过程中,动作应轻柔,避免深呼吸、咳嗽等剧烈动作,防止部分溶解的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3.5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1)出血倾向:出血是尿激酶的副作用,为防止出血的发生,要加强病房的巡视,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滴速,在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监测血凝系列,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皮肤黏膜有无出血,有无血尿及黑便。发生出血后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对症处理,齿龈出血应用冷水漱口,鼻出血可用拇指压迫鼻根止血或用0.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其他部位发生出血应立即停用抗凝药,采用磷酸鱼精蛋白,维生素k1或输入新鲜血等治疗。

(2)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肺栓塞,据统计约有60%以上的肺栓塞栓子来自下肢和盆腔静脉血栓。为避免肺栓塞的发生,需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若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呼吸急促、心率加速和血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时,应及时给予高流量吸氧,并报告医生,协助医生进行治疗。

(3)健康教育:要劝解吸烟患者戒烟,防止尼古丁的刺激引起血管收缩。长期卧床的患者应指导家属帮助患者被动活动患肢及足部,做足背屈伸运动,此运动有利于静脉回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手术后的患者应鼓励尽早下床活动,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疼痛,浅静脉扩张伴发热等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出院后避免久站久坐,间歇抬高患肢,适量活动。

4.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长期卧床患者血流缓慢,术后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或静脉壁损伤患者常见的疾病,多见于下肢。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于血栓的溶解程度及溶解时间密切相关,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十分重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病死率高,严重威胁生命。随着对深静脉血栓认识的加深,各种预防措施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通过并临床研究分析,经以上治疗和护理,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促进了患者的痊愈,取得了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永周.大剂量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1:1.

[2]张盛蕊.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2(9):130-131.

[3]周欣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J].临床护理学,2012(11):47-49.

[4]郑学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的临床诊治分析[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