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中国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分析

赵健博宋毅霖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护理系护理学专业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老年人口及失能老年人剧增。失能老人因为生活自理能力的欠缺、健康状况欠佳、“被排斥”的心态等因素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急剧上升。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老年人长期护理成本逐步增高,养老机构发展滞后,这些将造成老年人护理服务供需失衡。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及未来我国失能老人的状态和构成以及未来对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变化,提出建立并完善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

一、前言

2011年4月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7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这一数据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上升了2.93个百分点。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我国失能老人数量达到了3300万人,失能老人占老年人口的19%。我国有1080万人老人是需要护理的完全失能老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6.23%①。由于失能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减弱,意味着我国未来老年人看护和长期护理需求量将增大。我国的失能老人基数巨大,他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人照料,借助外部护理的服务来弥补自身失去的生理机能,这就需要大量的社会照料资源。由于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老年人长期护理成本居高不下,养老机构发展滞后,造成老年人护理服务供给不足,因而形成了我国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供需失衡的局面。

二、我国失能老年人的规模、变化趋势及特征

2006年全国老龄研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中失能老人占6.4%,其中重度失能老年人占全国老年人的0.7%,中度失能老人占全国老年人的0.3%,轻度失能老人占全国老年人的5.4%。进一步对我国失能老人的失能程度数据分析发现:轻度失能老年人在失能老人中的比例最高,占84.3%;其次是重度失能老人,占10.6%;中度失能老人在失能老人中的比例最小,仅占5.1%。失能老人的健康情况不容乐观,80%以上城乡失能老人患有慢性病。近7成的城乡失能老人自觉健康情况很差和比较差。失能老人精神状况更令人担忧:41.1%的失能老人感觉非常孤独,常常感觉孤独的失能老人占50.9%。调查中发现中度、重度失能老人患心理抑郁的几率更大。依照人类衰老的规律,年龄越大,失能的风险越大;年龄越高,失能老人的健康情况越差。从地区分布情况看,东北地区老年人失能的比重为8.8%;中部地区老年人失能的比重为6.7%;西部地区老年人失能的比重为7.4%;东部地区老年人失能的比重为4.8%。可见东北地区的老人中失能老人所占比重最高,而东部地区所占比重最小。以上分布情况可以充分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医疗资源丰富,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工作到位,老人的失能率较低,经济较落后地区,医疗资源匮乏,老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失能率较高。中国老龄研究中心老年人口状况调查数据显示(2000、2006、2010年),运用环比平均增长法预测了今后5年间我国失能老年人的变化状况。在这里,笔者假设我国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变化趋势在2000~2010年保持不变,预测出“十二五”末我国失能老年人占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进而根据失能老人占城乡老年人口的比例计算出我国未来失能老人的人口规模。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的数据显示,2010年末全国失能老年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25%。其中农村失能老人为738.7万人,占农村老龄人口的6.83%;城市失能老人总数345.6万人,占城市老年人口的4.76%。预测数据显示,到201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口将达到1239.8万人,占老年人口的6.05%,其中城市失能老人将达到410.8万人,占城市人口的4.42%;农村失能老人将达到828.9万人,占农村老龄人口的6.73%。由此可见,未来我国失能老人占老龄人口的比重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失能老人的规模却在逐步增加。通过对我国失能老人数量的分析,可以看出巨大的失能老人数量给我国的老年服务体系带来沉重压力。一是我国失能老人绝对数大,中国是世界上失能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说明我国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口数量是惊人的,失能老年人构成复杂,相应的护理服务是否配成为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又一桎梏,也是老龄化过程中暴露出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二是我国失能老人的增长趋势成加速状态,到“十二五”末,我国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将达到3869万人,失能老人的迅速增长始料未及,老龄化速度远快于我国经济增速,中国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特点,加上失能老人增长率超前于现代化,如何应对老龄化中失能老人洪峰的严峻挑战,将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二、失能老人生活状况引发的护理服务需求

失能老人因为各种生理机能的日益退化,他们已经或者正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研究整理了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关于老年人口自理能力的调查数据,选取失能老人的判定标准:“吃饭、上下床、洗澡、上厕所、穿衣和室内走动”6项指标,考察失能老人的自理能力。我国有五成的失能老人表现出日常生活能力欠缺,在家庭照料日益式微的情况下,其需要社会化的生活照料服务。失能老人的日常活动能力缺失,导致其失去全部或部分自理能力,这就产生了巨大的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并且,失能老人在生活自理能力有障碍的时候,首先希望社会或家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帮助其弥补丧失的生理机能,其次失能老人才会进一步要求医疗护理和心理慰藉。失能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欠缺会更容易导致健康状况欠佳,对看护照料的需求就更加迫切。

三、失能老人护理服务需求增长和供给不足的矛盾

我国城市中有77.1%的完全失能老人需要照料,农村中有61.8%的完全失能老人需要照料,这一指标农村比城市低15.3%。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的照顾主要依靠家庭成员,因此家庭成员的数量直接影响着失能老人被照料的质量。由于我国控制人口政策的普遍实施,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伴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数据显示,20世纪50~60年代中期,我国家庭户均人口数基本是稳定的。到20世纪80年代初,户均人口数有所上升。但是,从80年代开始,该指标开始下降,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每个家庭户的人口数为3.10人,比2000年的3.44人减少了0.34人。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费用居高不下成为其不能得到充足照顾的又一重要原因。有学者对长期护理所产生的直接成本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失能老年人的护理费用是同龄全能老人的2倍以上。

四、总结

长期护理保险是一种既与我国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和未来发展相协调,又能满足处于失能生活状态下老年人口个性化需要的社会养老保障模式。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最大限度地给予失能老人人本关怀。给予失能老人以相应的护理照顾,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让失能老人在其失能阶段得到最贴心的关怀和照顾。我们的社会也会因此而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1

,(2):11-16.

[2]党俊武.长期护理服务体系是应对未来失能老年人危机的根本出路[J].人口与发展,

2009,(4):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