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标本采集与运送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及其护理的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血液标本采集与运送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及其护理的对策

蔡为李红坤杨明莲

蔡为李红坤杨明莲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目的:分析标本采集和运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护理的对策,使检验结果更加准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的30份不合格血液标本资料作为研究资料,并且对以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结果:在这30份不合格的标本中,溶血或者凝血的占据43.33%,脂血的占据13.33%,采血量不足的占据16.67%,送检不及时的占据6.67%,抽错试管的占据13.33%,其他因素的占据6.67%。结论:增强护士对保证血液标本采集和运送质量的意识,确保医护人员认识到,实验室前质量管理中,有关运送质量以及血液标本采集部分,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在工作中认真并正确的采集和运送血液标本,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从而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血液标本采集;问题分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4-0139-02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运送的质量是决定实验前质量的关键性内容,标本的质量直接影响临床医师对病情的分析,如果标本质量不合格,则导致医生在分析标本过程中提取的信息出现问题,导致检验的结果发生错误,在临床上则有误诊以及漏诊情况的发生。因此,负责采集血液标本的护士在采集和运送血液标本的过程中,要学会将干扰标本采集的因素一一排除。提升护士掌握标本采集方面的技巧,增强护士对标本质量的重视程度,能够使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更加准确。本次研究主要分析血液标本采集和运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的方法,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的30份不合格血液标本资料作为研究资料,分析不合格原因。

1.2采集方法

嘱患者采血前一日,晚八点后禁食,十点后禁水。次日清晨空腹平卧后等待护士采取静脉血液。要求护士使用对应标准的采血管进行血液采集,随后立即送检。观察采集血液标本中不合格样本数,以及不合格原因。

2.结果

在这30份不合格的标本中,溶血或者凝血的占据43.33%,脂血的占据13.33%,采血量不足的占据16.67%,送检不及时的占据6.67%,抽错试管的占据13.33%,其他因素的占据6.67%。

3.讨论

3.1问题分析

3.1.1采血试管错误护士由于日常工作强度较大,长期从事工作后,容易导致身体疲惫感,使责任心下降,致使护士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够认真工作,缺乏完善的三查七对观念,没有认真的查看申请单同条形码是否一致,普通管、抗凝管无法清晰辨别的情况时有发生。

3.1.2标本溶血标本溶血主要是指血液标本在采集保存以及采集运送分离时,由于护士操作不当或者其他影响因素作用,导致红细胞在体外发生破裂,容易造成血清稀释,促使血浆大量进入细胞内。通过分析相关临床资料得知,造成标本溶血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穿刺前:止血带过紧的绑扎或者由于捆扎时间过长,医护人员在拍打血管时过度用力,未等消毒液完全挥发就开始采集血液标本工作灯;②穿刺中:受到护士自身工作经验的限制,不能够一次性的成功穿刺,护士使用真空试管进行采血工作时,管内存在较大的负压,导致试管壁被血液持续冲击,形成红细胞破裂的情况等;③穿刺后:护士穿刺成功后,没有拔掉针头就直接将血液标本注入试管中,护士在进行抗凝剂摇匀时,使用过大的力度震荡试管等;④标本的保存方法不正确,对标本进行检查时,使用的离心速度过快,血液标本发生融血反应,导致血液内的总胆红素、总蛋白、乳酸脱氢酶等指标含量升高,致使肌酐、葡萄糖等指标未达到疾病范畴。

3.1.3抗凝血标本凝固导致凝血的常见原因主要有:①抽血过程不顺利,抽血时间太长,导致血液已在注射器内凝固;②血液在试管注入后没有缓慢的摇匀或者摇匀时间不符合要求,造成血液标本无法全面混匀抗凝剂;试管上附着抗凝剂等。

3.1.4导致采血量不足的因素主要有:①采集标本的针头过细或者血管过细,导致无法成功的进行采血操作;②真空采血试管缺乏足够的压力或者注射器出现漏气的情况;③患者病情处于危重状态或者休克情况下,导致有效循环血量较少;以及血凝、血沉、血常规等方面的原因。

3.1.5标本脂血导致标本脂血的相关因素主要有:①患者有高脂血症病史;②患者食用高脂肪食物后进行标本采集;③使用某些药物导致脂血。

3.2护理对策

3.2.1科室要构建有针对性的标准流程,规范标本运送检验处理、存放、标本采集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指定相关人员准确的将标本运送到检验科。检验科要在检验结果的输出端标明标本不合格的原因。科室要事先制定应急机制,便于尽快联系血液标本不合格的患者,然后重新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以免延误临床诊断。

3.2.2要求医护人员定期参加检验培训讲座。为了让医护人员对相关检验项目执行标准有所了解,并且促进医护人员对血液标本质量产生影响的原因进行全面的了解,因此,通过面授、院内网讲座以及把相关内容制成简单地图片和小册子等形式,帮助护士在工作时间之余进行自主学习。此外,还有加强对护士的思想教育,使护士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服务意识和道德责任感的重要性,增强正确采集血液标本的办法和提供合格血液标本的意识,避免由于操作不当导致的质量偏差等情况的出现[1]。

3.2.3重视护理技术操作训练工作,确保医护人员操作流程符合相关要求。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按照三查七对原则来进行操作,增强护士采集血液标本方面的技巧,总结如下:①采血的时候正确使用止血带,捆扎止血带的时间不能超过1min;拍打手臂的力度不要过大;②必须等待刺处的消毒液完全干燥之后,才能进行穿刺处置;③避免使用的抽血器皿不符合操作要求,包括针管与针头连接处有空隙、针头过细等[2-3]。

3.3总结

护士在进行日常的采血工作时,应该时刻记住血液标本采集是否正确,运送的质量是否过关。本次研究中注重加大控制血液标本运送、控制采集质量的力度,能够降低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概率,从而提升了检验报告的正确率,为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诊治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通过根本上降低误诊或者漏诊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增强护士对保证血液标本采集和运送质量的意识,确保医护人员认识到,实验室前质量管理中,有关运送质量以及血液标本采集部分,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在工作中认真并正确的采集和运送血液标本,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从而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智梅,刘忠俊,杨春.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的护理缺陷分析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6(10).

[2]顾小美.临床检验血液标本采集质量控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04).

[3]容桂荣,赵立民,欧镔进,杨峻,周玲,黄明炜,钱玉兰.数字化血液标本采集质量培训模块的研制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