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理论中的创造教育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现代教育理论中的创造教育评价

王桐晶

王桐晶(黑龙江省教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以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为背景,着重介绍教育创新、教育改革以及创造教育评价的教育理论。创造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改进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创新;创造教育评价

任何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中,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最具有时代意义的社会历史背景。教育要应对这种变化,就要有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以人为本等教育理论形成和发展。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学习者了解当前教育理论发展状况,拓宽研究视野,充分认识到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观、开放观和多元观,从而在教育实践中唤醒“主题意识”,使理论的学习与自身的实践在主体活动中得到有机的统一。

1现代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背景

1.1知识经济与人才培养。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中,知识经济与教育是人们关注较多的课题之一。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产生、分配及使用。知识经济的到来,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它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知识经济时代既是培育创新型知识人才的沃土,同时又是对创新型人才有着巨大的渴求。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我们要积极造就人才,变革人才观念,赋予人才以新的社会含义和素质要求。最重要的是要重视人才的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进取精神和应变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具有敏锐感知能力、高度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信息运用能力以及协调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创新型人才。[1]

1.2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教育要以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建立适合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构建一种全新的制度和文化。因此,教育创新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制度和实践。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制度创新、过程创新和创新教育尤为重要。

教育制度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其要求重视对人的人格塑造和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和国力。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做出的科学论断:“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是创新教育的实质所在,是素质教育赋予创新教育的深刻内涵,也是时代赋予成人高校培养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一种重任。

1.3教育改革。最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教育改革作为教育工作方针,指出:“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教育改革必须依托正确的改革理论作为指导,要建构新的教育理论。[2]

2创造教育评价促进教育发展

2.1创造教育内涵。创造教育,总的来说,凡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造的志向、培养创造的精神、增长创造的才干、训练创造性思维、激发创造热情、开展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称为创造教育,也就是开发每一个人或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的教育。一般说来,创造教育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1)创造环境。创造性的教育环境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通畅的信息环境。优良的信息环境包括现代的图书情报系统和实验设备系统,它使从事创造的人们能及时、便利地检索、查阅、获取最新、最丰富的信息,包括合理、流畅的信息共享,它使创造者获得最高层次的信息刺激,还包括及时、广泛地学术交流和纵横交织的网络联接;民主的人际环境。(2)创造性师资。教师是创造教育的实施者。创造性师资的条件是本人拥有创造力并懂得创造教育的规律,能够热情洋溢、坚持不懈地把创造教育贯彻下去。这是创造教育能否正常进行的主导因素。(3)学生环境。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潜能,他们是创造教育的对象,创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习惯、树立学生的创造观念、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以创造为己任的创造性学生。(4)创造教育实施体制。创造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它包括考试制度的改革、教育目标的转化、教育观念的变迁、各个学科的渗透、课外活动的开展、创造型师资的培育等,是一个实践过程,而非纯粹的理论探讨,所以实施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创造教育得以开展并坚持下去的保证。

2.2创造教育评价体系。创造教育首先是一种更新观念的教育。创造教育的实施,往往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能获得耳目一新的全新感受。例如,创造教育遵循平等性、探索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原则。以平等性原则而言,创造教育主张参与教育的各有关方面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平等地位,不应存在一方对另一方的支配或控制关系。这类平等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从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宗旨来看,受教育者创造力的开发程度既是这一教育体系的最终成果,又是其评价标准;从创造过程的特点来看,受教育者又是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因此,受教育者是创造教育的主体。二是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创造力的第一种基本性质是普遍性。

创造教育也是一种综合性的全方位教育,包括课内创造教育、课外创造教育和社会创造教育三大领域。作为一种崭新的综合性教育系统,创造教育虽然不是独立的教育层次或教育类型,但它应该并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向现行的各级各类教育渗透,覆盖社会教育的各个领域和一切层面。创造教育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最终日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在各级各类教育培养出各自合格人才的基础上,促使他们进一步成长为创造型人才。[3]

在教育评价中,要尊重和承认个体目标的差异性。个体目标差异是一个客观事实。对此,只能承认、引导,在承认和引导中,不要干预个体目标及其实现中的具体而细微的脉络。事实证明,个体差异目标及其实现,有利于组织目标的丰富、完善以及变为现实。只有多样化,才有统一化,只有个体发展的丰富多彩,才有组织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创造教育理论是迎接时代挑战的需要。在这个知识信息快速发展的年代,各个国家、各种力量之间的竞争变得格外激烈。从国内形势来看,这一切都要求教育事业迅速造就一大批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的人才,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上来。由此可见,人才创造力特征已经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正如江泽民主席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对教育发展大业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童富勇.现代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朱德全.现代教育理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赵必华,查啸虎.课程改革与教育评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王桐晶(1983-),女,黑龙江绥化人,研究实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