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

王增良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心内三科161000

摘要:目的:研究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与疗效。方法:在某医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所收治的50例急性心绞痛的患者,在患者本人以及患者家属知情的情况下,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其中实验组采用常规的方法并加配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而对照组则只是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率和不良症状的发生状况进行比对。结果:对照组的有效治疗率仅为68%,不良症状发生率高达28%,而实验组的有效治疗率为92%,不良症状的发生率仅为8%。结论:在对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上采取常规方法与氯吡格雷相配合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治疗率,并降低了不良症状的发生概率。

关键词:心绞痛分型;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在某院随机收取了5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其中实验组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在43至81间;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在42至78间。两组的一般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阿司匹林等药物的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常规方法与氯吡格雷相结合的方法。氯吡格雷每次75毫克,一日一次。

3.观察指标

该次研究主要观察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情况,以及心绞痛复发、心力衰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等不良症状发生率情况。

4.判定标准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判定标准: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心电图显示ST-T段改善率超过70%为治疗显效;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心电图显示ST-T段改善率介于50%~70%之间为有效;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未得到有效改善,且心电图显示ST-T段改善率在50%以下为无效。

二、结果

1.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情况

对照组有效治疗率为68%,实验组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不良症状发生率情况

3.对照组不良症状概率为28%,实验组为8%,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诊断与检查

1.临床诊断

首先在临床表现上,疼痛特点可以概括为胸骨后压榨型、窒息性疼痛,并且往往伴随有恐惧感。但与此同时部分病人疼痛并不明显,仅有较为明显的憋闷感。疼痛部位大多在胸骨之后,以左胸前区和上腹部居多,并可以向颈部扩散,部分可以达到下颌、左肩甚至手臂等部位。疼痛时间大多在5分钟左后,多集中于3-10分钟。少数患者可持续1小时,最严重时可以转变为心梗。

上述症状大多在短时间内休息休息后得到缓解,也可选择舌下含服硝酸酯等药物。患者体征表现为面色苍白、交感神经兴奋,并伴随有较大幅度的血压变化。

2.检查手段

在静息心电图上,一切正常,也可能会有缺血性的改变,st段上升或下降的问题较为明显,很多病人出现左心室肥大和心率失常的问题。但心绞痛发作时间较为短暂,所以很难把握时机在发作过程中进行检查,如果静息心电图st改变明显,则表示为冠脉出现病变问题动态心电图的使用对于心肌缺血的估测有一定的优势,通诺动态观察就可以有效提高心绞痛检测效果。

使用超声波心动图进行检测可检出左心室顺应性下降和节段性运动障碍灯出现了改变。

血脂检查中可以看出,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明显提高,脂蛋白异常,大多数病人可以呈现出2型和4型的高脂蛋白血症。

在心电图符合实验的过程中,多次极量运动试验体现出了较高的诊断价值,但诊断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使用放射性元素进行检查,使用201铊元素心肌显像,其会直接体现出局部心机血液灌流情况,通过对比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的显像,就可以确定心肌是否缺血。

关于冠状动脉造影,其适用于三种情况,首先是胸痛无法明确诊断,一旦发作却又对公共安全造成影响,这种情况多见于各类驾驶人员;其次是心绞痛已经十分严重,保守治疗已经无法奏效,并已经开始准备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最后是经过无创检查,确定已经出现广泛心肌受害。

3治疗

要求患者立即停止活动,进行镇定处理,结合实际情况可以肌肉注射地西泮来起到镇定效果。在症状的缓解上,使用硝酸酯药物。其药理主要包括扩张静脉血管、还可以减少左心室舒张容积,进而起到降低张力的作用,减少心肌耗氧量;扩张冠状动脉、有利侧支循环。上述三种作用综合起效,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供氧量,起到缓解心绞痛的作用。这类药物经过一系列解离反应来形成一氧化氮。

四、讨论

心绞痛多发于四十岁以上的男性身上,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的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心肌暂时性的缺氧和缺血,并引发胸痛与胸部不适的一种临床综合症。发作时伴有前胸压榨性的疼痛,疼痛部位主要为胸骨后部,或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并可伴有其他症状。每次发作3至5分钟,休息或服用硝酸酯制剂后症状可消失。其中过于劳累、情绪过激、受寒、饱食等都是常见的诱因。

对于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一般会采取药物与休息两种,药物一般都是针对发病较为严重的病人,通常会采用硝酸酯制剂,从而降低阻力,增加血流量,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并有利于冠状动脉的扩张,减低心脏前后符合、心肌对氧气的需求量、并可降低心室的内压与容量,进而环节心绞痛的症状。

病人在接受治疗后仍旧有心力衰竭、心绞痛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等症状。心力衰竭是因为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出现障碍,从而使静脉回心血量不能有效的从心脏排出,导致病人静脉系统血瘀、动脉系统灌注不足等,并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在做心电图检测是,可以根据ST段有无抬高,将其分为抬高型心肌梗死与非抬高心肌梗死两种类型。

通过本次的实验对比研究,氯吡格雷对急性心绞痛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并且氯吡格雷适用于因血小板的过高凝聚所引起的脑、心、和其他动脉循环障碍的预防和治疗。如:脑卒中、已确诊的外周动脉疾病、和心肌梗死等。氯吡格雷是源于吩吡啶类药物的其中一种衍生物,对于急性心绞痛的治疗可以改善病人冠状动脉血清的流动情况,有效避免血栓的形成,从而缓解病人的心绞痛的临床症状。我国现在已经有学者对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绞痛做了研究,可以有效减低患者不良症状的发生概率,并有效的治疗病人的病情,且更具安全性。

在临床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用手指对患者进行按压,或者采用针刺足三里等穴位,也可以缓解心绞痛的症状,运用这两种方法可以方便严重的患者在等待救治前进行病情缓解,以缓解疼痛等。

本次实验对照组的治疗率为68%,不良症状率为28%,实验组的治疗率为92%,不良症状率为8%,二组患者上述对比值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五、结语

综上所述,采用氯吡格雷与传统的常规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高了治疗率,并降低了不良症状发生的概率,因此,该方法值得应用并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双婵.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与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5):161-162.

[2]宋红艳.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9):1142-1143.

[3]王雪飞.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6,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