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黄永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黄永明

黄永明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广西北流市新丰镇罗屯小学黄玉婵

摘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的消化、理解,轻阅读的感染、熏陶。新课程教育要求教师,只有走出唯教材、唯教师的死胡同,才能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加强课外阅读就是开拓语文教学新天地的最好的方法。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深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已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兴趣

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新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其中的有感情绝非是老师或学生完全个性的释放以进行二度创作,而是在理性地深入了解课本内容后,尽可能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原文章的本色,通过正确处理停顿、语调、语气,再现文本内容。从过去和现在的阅读教学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过于古板和落后,比如:课堂上,一段感人至深的话语,经由学生口中道来,平淡无奇,甚而有念读、唱读之势,老师可能原有的一腔激情,顿遭瓢泼冰雨……针对这种语文教学的弊端,我想就此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看法:

一、改变观念、充分延伸语文阅读教学的领域

在阅读教学中要树立大语文观,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就看教师怎样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去观察,去感知,去开发、利用。要利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向课外拓展延伸,致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元性,如教师在《山里的孩子》一课教学中,第二段课文从“为游客做向导,请你歇歇脚,递上一碗清凉的茶”这三方面向我们讲述了山里的孩子是热情好客的。学完这一段以后,引导学生讨论:进山游玩的客人还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孩子的思维是可叹,有的说天气变化了,有的说受伤了,有的说迷路了……那么山里的孩子又怎样去帮助他们的呢?小组合作说一段总起分述的话,一人说总起句”山里的孩子像大山一样热情好客”,其余三人每人说一句分述句,这样一个总分段式就从学生的口中出来了。不仅锻炼了他们展开丰富想象的能力,还让学生掌握了总分段式的写法,让他们的身心得到了健康的发展。有的课文,文虽短意犹长,有的课文读完之后,情感还在回荡,也可以课外延伸,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语文课堂注人一股新鲜的活力。如一位教师在《火龙出水》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经过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后,语言所描绘的情感溢出纸面,引起了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再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材料加以延伸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二、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三、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从“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诵背十分强调,但在我们的眼中这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只有读熟了课本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过去和当前的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使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四、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总之,只要在教育的时时刻刻都要重视阅读的重要性,在方方面面中都要把阅读教学融人到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和教师才会真正品尝到学习和讲授语文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