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职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4-14
/ 2

当代高职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

宋欢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宋欢

摘要:本文根据当今高职教育的发展变化,对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利弊予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转变传统的高职教育内容,并根据当今的职业教育目标,提出构建高职思政教育新体系的主张。

关键词:高职思政教育;构建;体系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实现了由规模向内涵的转变,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应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发生了转变。那么当前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满足日新月异的高职发展变化,如何构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具体说当前的思政教育该包含哪些内容,这是本文所要探究的问题。

一、当前高职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利弊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高职教育办学活力有了显著提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明显改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但是由于对高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理解的偏差使大部分学校重技术轻文化,重就业轻素质,直接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课重视程度不够,使高职思政课基本处在“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被弱化、被边缘化的位置。一些“重视”的高职院校设置的思政课的内容也主要集中在职业道德教育及部分企业文化教育,就业指导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的政治与思想文化教育,导致学生毕业后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明显偏低。

主要表现在: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社会责任感缺乏,个人主义膨胀;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生活行为失范。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心理承受能力弱,焦虑不安、恐怖和抑郁情绪显著。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缺乏接受全面思想政治文化的教育和熏陶,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强调“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以上这些内容表明,没有经过全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不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毕业生,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时代要求。因而,构建全面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十分必要。

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

坚持传统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育全过程。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传统内容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的重要思想理论,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政治理论和思想.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坚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坚持德育教育。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树立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开展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培养使学生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风尚,形成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往礼仪以及职业礼仪;加强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教育,组织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和援助,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

坚持创新、创业教育。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了解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了解创业的概念、要素与特征等,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开展创业能力教育,解析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洞察力、决策力、组织协调能力与领导力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引导学生认知当今企业及行业环境,了解创业机会,把握创业风险等。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传统文化和历史教育,研读传统文化经典,学习“天人合一”“慎独”“仁义礼智信”“孝”等哲学思想,传传统文化瑰宝,继承传统节日文化,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多年创造的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传统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的大中华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高职生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李杰《职教论坛》2011.5